2016-08-12 23:09:24
紐約時報中文版曾經刊載過一篇文章,叫《人文學科不該成為冷門》。文章的作者克林肯博格曾在美國許多知名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他在文中提到說,“在每個學期我都充滿希望又十分恐懼,如果我的學生已經掌握瞭寫作,我將沒什麼可教,而每個學期我都一再發現,他們還是不會寫作。他們能夠組合起一串串術語,堆砌起大段大段腹語般的句子結構。他們能夠圍繞碰巧得到的主題和意識形態概念四散轉移,而僅僅這麼做就能得到好成績。但說到清晰、簡潔的寫作,毫無障礙地闡明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描述身邊的世界——做不到。"
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並讓別人明白你的意思,這件看來簡單的事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可以不誇張地說,在現代社會裡,使用語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
很早之前就有老師告訴我們說,辯才一定是人才。不是說人人都要當作傢或以文字工作為業,但不論是口頭語言表達還是書面寫作,能夠找到合適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來傳達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這是在現代社會立足所必需的一個能力。
寫作不僅僅可以怡情
拿寫作來說,寫作本身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愉悅感。去年在學院結識瞭一位來自澳門的訪問學者,她在大學任教的同時是當地報紙的專欄作傢。看到她近半年發在報紙上的都是她在劍橋的親身感悟。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也有看到,我也有經歷,但是看到她親筆寫出那些經歷,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為彼此保存瞭很多美好的回憶,也為他人貢獻出瞭很多好的故事和想法。
對於作者本人來講,寫作會讓人變得更精確,更註重細節,更刨根問底,更真切地關註他人。寫作可以把私人的記憶變成群體共享的身份認同,可以把會流走的過去變成凝固不變的歷史。即便是非公共場合的寫作,比如日常的郵件,如果能寫得漂亮,也會讓人很欣賞很感動。所有這些文字其實都不是浮於生活表面的薄薄的一層紙。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可以不誇張地說,文字即是人的思想,是生活本身。
難怪克林肯博格在文章結尾時說:寫作,“沒有人找得到一種為這種能力定價的方法……但每一個擁有它的人——不論如何,何時獲得——都知道,這是一種稀有而珍貴的財富。”
回到選專業和個人事業發展的“實用”話題,寫作不僅僅是一個用以怡情的藝術活動。正相反,寫作,以及口頭表達,是每一個人日常都會用到的一項技能。有調查表明,事業的發展、收入的多少與人的詞匯量有很大關系。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或者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對等的認可,這種事情的原因有很多,但語言使用能力往往是其中之一。
從教育的角度看,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讀寫能力,因為在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知識都存在於語言之中,即便是口頭傳授的經驗,其內容本身也會受到語言表達的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對於歷史的看法往往取決於書寫歷史的人是如何敘述的,而敘述即是語言的表達。那些影響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人,包括政治傢、科學傢和思想傢等等,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通過語言表達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他人,引導大傢通過某一個視角看世界。可以說,語言的作用不可低估,語言表達能力是領導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可能說,我不想當領導,但事實是,對於語言的使用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讀者意識”也並非隻是關於作傢和普通讀者的關系。在廣義上看,我們表達任何信息,接收信息的對方都是我們的“讀者”,無論你的讀者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說出別人說不出的話
在學院遇到的那位作傢告訴我說,“讀者意識”其實講的就是怎樣獲得讀者的信任;如果你的表達中很多地方都很模糊、有歧義,那麼對方接收不到你想表達的真實意思,可能就會不再信任你,從而放棄閱讀。這個道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完全適用的。人與人之間建立關系離不開語言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像作者和讀者的信任一樣,如果表達不準確、不合適、不得體,都會對人際關系造成直接的影響。
有時候我們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但退一步想想,你真的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瞭嗎?可能很多人都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東西是根本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也相信這一點。但同時,通過跟這位作傢的接觸,我慢慢意識到很多時候其實隻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詞。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借助別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有時候看到一句話會突然覺得這就是我們長久以來想說卻說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