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

2016-08-13 16:30:57

這個實驗說明,知識的表象細節會迷惑我們的眼睛,阻礙我們對知識的轉移運用(推廣),在這個例子中,兩個問題領域表面上是不相似的,但本質上是一樣的。然而就是因為表面上不相似,而我們的記憶提取又是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些表象上的線索來提取的,因此這些表面不相似性便阻礙瞭我們在問題之間進行的類比,阻礙瞭我們將在一個情境下掌握的道理運用到另一個情境下。

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從既有經驗中總結知識的時候,應利用適當的抽象來得出適用范圍更廣的知識(而不僅僅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另一方面,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同樣應該對問題進行抽象,觸及其本質,去除不相幹因素避免幹擾,從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來的知識。

通俗的來說,這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解釋。

前文說的是記憶的機制、為何記憶的質量有高低、什麼樣的記憶和學習是更有效的。下文是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關於如何更有效地從日常經驗中總結知識,以及如何能夠真正學以致用——使知識能夠在你需要它們的時候自動從大腦中“蹦”出來,而不是搜腸刮肚半天還是沒有頭緒。

1) 養成習慣,經常主動回顧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老生長談瞭):這不僅有利於鞏固長時記憶,而且一段時間之後的回顧你可能已經因為新的知識學習從而對原先的認識有瞭進一步的看法,通過回顧,可以整合新舊知識,得到新的啟發。

2) 創造回憶的機會:我知道第一條不頂用,沒有人(好吧,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堅持執行。所以有瞭第二條——創造回憶既有知識的機會。具體來說就是通過:

2.1) 經常與別人討論,或者講給別人聽。經常和朋友討論交流,說說一段時間總結的東西,這樣別人也學到新東西,你也從別人那裡學到新東西,並且彼此在表達的過程中都強化瞭自己的記憶和理解,雙贏的事情。除瞭面對面的交流之外,一個好的郵件列表和BBS也是不錯的途徑。(詳細解釋可以參考《為什麼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寫博客》第三節:”教是最好的學“)
2.2) 整理筆記:經常整理你的筆記——如果你沒有做筆記,現在就開始——整理之前的筆記一來鞏固已經淡化的記憶,二來給你重新審視知識的機會。我常常發現對知識的首次記憶往往是有偏頗的,或者隻看到瞭一個方面,或者隻關註瞭一個點,一段時間之後再回來看往往能夠和這段時間以來的一些新思考和知識結合起來,得到更多的東西。留心一下你會發現記憶實際上是很脆弱的東西,而且我們對事物的首次理解幾乎肯定是不深入的。Tip:我知道你懶(我也是),所以為瞭更好地創造整理筆記的機會,你可以使用一個不整理就難以檢索的電子筆記軟件,這雖然乍看上去是麻煩瞭一點,但他迫使你對知識隔一段時間就進行重讀,並分類——你的記憶同樣如此:良好分類的信息更容易提取。
2.3) 書寫:將一段時間學習的知識按照一個主題系統地“串”起來大大地豐富瞭知識之間的關聯,平添無數提取線索。我經常做這個事情,這個博客上的文章幾乎都是此類文章,例如我始終關註一個主題:學習思維相關的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等)如何能幫助我們進行更好的判斷、決策、學習、記憶和生活,我將這個大的主題分為一些小的主題,例如“逃出你的肖申克”主要是總結思維中的盲點,以及如何避免這些盲點從而成為更好的獨立思考者,作出更好的判斷與決策。“BetterExplained”系列則是按照小主題總結一些思維相關的知識,目的仍然是如何成為更好的獨立思考者,對事物進行更理性的判斷;這些小主題都歸結在“思維改變生活”這個大的主題之下。(關於書寫的好處,詳細解釋可參考《書寫是更好的思考》)

3) 設身處地地“虛擬經歷”別人經歷過的事情:我們的自傳式記憶似乎是有某種單獨存儲機制的,一個證據是一些因基因上其他缺陷而導致所謂“天才綜合癥”的傢夥具有超強的自傳式記憶(註意,不是超強的一般記憶,而是自傳式記憶)。另外我們在日常經驗中也知道,我們的記憶中關於哪些是自己的性格或做事方式,哪些是我們所瞭解的朋友的性格或做事方式,我們可是分得清清楚楚的。我們可以在不同場景中非常快速地揣測“某某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想”(這被稱為 theory of mind ),卻不會將其與“我自己會怎麼想”混淆起來,證明在我們的記憶中,關於自己的知識和關於別人的知識是涇渭分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