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

2016-08-13 16:30:57

對於經驗知識的學習來說,光是看著別人做或者聽著別人說還不夠,往往到瞭自己就想不起來,結果就是你雖然學到瞭知識,它卻不會在恰當的時候從你大腦中蹦出來,屬於“死”的知識。為什麼會這樣,可能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也許是“別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在大腦中的加工方式是不一樣的,別人撞墻你也許不僅不疼還會幸災樂禍,自己擦破皮就齜牙咧嘴瞭;別人的糟糕事情似乎永遠不會發生到自己身上。所以我們總是難以從別人的經驗中獲得自己的教訓。一個彌補的辦法在於努力設想自己處於別人的境地,經歷別人所經歷的事情,感受它們,使它們和你的情緒記憶掛鉤(進化賦予我們的情緒是提取的絕佳線索,也是強化記憶的最佳催化劑),雖然仍然不夠親身經歷那麼深刻,但似乎已經是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辦法瞭。由於我們真切地設想瞭自己處於這些場景中,在我們設想的場景中我們是第一人稱視角,所以當以後遇到類似場景的時候就更容易回憶起當時的感受。

當然,另一個經常被號召的方法就是實踐,比起剛才提到的“虛擬實踐”而言,實際實踐的印象自然要深刻得多。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時候實際實踐都是必須或者可能的。例如你並不需要自己去傾傢蕩產一次才能領會到什麼是金融市場中正確的風險控制——你甚至隻需要在紙上演算一番就有數瞭。有證據表明非洲的一種魚甚至都能使用簡單的推理來替代實際經歷,例如,如果它和魚B有過一次沖突並失敗瞭,如果它觀察到魚B和魚C有一次沖突,魚B失敗瞭,它就能直接意識到它自己不是魚C的對手,從而避免所謂“直接去經歷一下”而可能導致的災難性後果(這裡的進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此外,很多時候你也無法真正遍歷每條人生路徑看看會發生什麼,你沒有這樣的時間資源,取而代之的是你隻能通過別人的“替代經驗”,自己的“虛擬經歷”,來獲得盡量多的信息。

4) 抽象和推廣: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麼我們永遠也無法學習到“未來”的知識,結果就是每堵墻都要去自己撞一遍試試硬度。人類大腦最傑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強大的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或者我們常說的:泛化、推廣、舉一反三、抽象。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將特例中得到的規律推廣到一般情況。前面關於激光殺死腫瘤的那個實驗充分說明瞭抽象的價值所在,不加抽象的話,知識總是會和無關緊要(irrelevant)的細節掛鉤,被約束在狹窄的一個特定場景中,無法傳播,抽象使其在知識樹(for non-geeks:設想一顆倒長的樹,根在上)上上升一個或多個層次,從而能夠被運用到更多的分枝上。同樣,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也別忘瞭將問題也抽象一下,剔除不相關細節,使問題也從一個特定的分枝往上抽象,從而碰到之前泛化過的結論。

以上這段介紹本身就有點抽象,不妨舉一個例子:我們從大量的經濟決策中得到一條適用范圍很廣的規律——經濟決策可以抽象為對投入/回報比例的考量。這是知識獲取階段的抽象;而在問題求解階段,我們遇到決策問題就可以從投入/回報這個維度上來考量,而不是沒頭蒼蠅一樣這邊看著想想也對,一忽兒又覺得那個選項看看也對。如果不懂得看到問題的本質(如:經濟決策),便很難利用之前推廣出來的結論(如:投入/回報,風險估計等等),而是會被我們的原始大腦的一些可預期的非理性所控制(例如從眾、從權威、甚至最可怕的行為陷阱——“推遲決策”),成為正常的傻瓜。

5) 聯系/比較自身的經歷:將別人的經歷或者通過閱讀和觀察得來的經歷和自身的經歷進行比較,常常能夠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結論。“觀察”和“比較”本身就是獲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我之前做過某件事情,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失敗瞭;有一天我看到或閱讀到某個人做類似或同樣的事情,他成功瞭。我通過比較兩人的差別,可以比較靠譜地推測到底是什麼導致瞭我們的成功概率的差異。

值得註意的是:1) 樣本大小很關鍵:比較的個體樣本越少越容易產生錯誤歸因,最好多多觀察,多多比較和總結。2) 警惕“沉默的證據”、事後偏見、自利歸因:讀他人的傳記的時候,不管傳記是本人寫的還是傳記作傢通過訪談寫的,都會有意無意地犯事後偏見,例如最常見的將成功歸因為個人能力,忽略機遇因素。將偶然看作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