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活法叫向死而生

2016-08-13 16:32:18

袁君的人生,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葬禮劈成瞭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那場葬禮之前,袁君是大連一名電視臺記者,過著有選題忙死,沒有選題死忙的高壓鍋生活。70後的人大都活得像一棵樹,袁君機械地忙碌著,周而復始地為前途和錢途煩惱。

2004年,特別報道組的一個戰友因過勞猝死,臺裡委托袁君為其做一個悼念的片子。袁君懷著巨大的悲傷整理瞭同事職業生涯裡所有的新聞報道,制作得很用心,想通過這種方式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片子的解說辭後來被同事的傢人看到,他們希望能夠作為同事葬禮上的悼詞。而袁君成瞭葬禮上當仁不讓的主持人。

葬禮簡樸厚重,在哀樂聲中袁君讀著為同事寫的悼辭:“他總是在每一條新聞播出之後賣力地回味,看看整個事件是否還有繼續跟進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上是否還有缺陷。他說,這既是一種職業要求,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成功有時就是一種為難。”

“或許,直到驟然離去,他依然沒有實現他想要的成功。可是,一個人,在他活著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這種堅持本身就已是瞭不起的成就。盡管他沒有來得及問自己是否令自己滿意,可是,我們可以替他回答,他來過,很優秀……”

仿佛聽到瞭自己內心的聲音。從另一個人倏忽而逝的一生中,袁君看到瞭自己。

葬禮結束時,同事的爸爸緊緊地握住袁君的手說:“謝謝你,你比我們更懂他。”那天回到傢裡,袁君沒有像平常一樣上網看片子、找選題,而是破天荒地下瞭廚房,做好瞭飯之後,在樓下等老公和女兒回傢。

袁君沒有跟他們提及同事的葬禮,隻是這場葬禮在祭奠一個生命逝去的同時,也讓袁君對自己的人生獲得瞭重新的認識。還好,她還有時間,她還有健康,她還能好好地善待每一個重要的人。

袁君說自己如靈魂開竅般明白瞭,一輩子沒多長,下輩子不一定能遇上,我們能在一起的時光原來這麼短暫,趁還來得及,一定要不留遺憾地愛。

之後,袁君很快因為朋友之托主持瞭第二場葬禮。逝者是一位書畫界的名人,袁君時常在電視上看到這位老先生的身影。然而,老先生的身後事並不利落,小三兒在他去世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老先生屍骨未寒,財產紛爭令這個曾經風光的傢亂成瞭一鍋粥。袁君想對老先生的生前親朋進行一番采訪,很少有人配合。大傢關心的,是那些巨額財產如何分配以及自己能夠分到多少。

盡管如此,袁君還是通過一些資料給老先生寫瞭一篇悼詞。葬禮上沒有人在意袁君說什麼,遺體告別時,小三兒們與原配的傢人打作一團。從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過去所執著的一切,該有多麼荒謬和可笑。

如果你懂得向一個人的死因致敬

袁君主持葬禮的名氣漸漸在大連傳開。2010年底,一位億萬富豪的妻子找到她,希望她能給她老公主持葬禮。與生前的風光相比,那位億萬富豪的死很倉促,抑鬱癥在他45歲時奪去瞭他的生命。

富豪的妻子給袁君看瞭大量逝者生前的日記,深深震撼瞭袁君。財富對這位逝者來說早已成瞭數字,他的使命是管理這堆數量龐大的數字還有數百員工的命運。很多事務已經與個人喜好和利益沒有多少關系。他完全可以選擇停下來,換一個職業。袁君覺得,如果他真的這樣做瞭,一定會成為非常優秀的作傢。但他並沒有。他依然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一邊處理集團內部的爭鬥,一邊應付來自市場的壓力。

袁君讀著這位億萬富豪的生前日記,想著如同這位富豪一樣匆匆的趕路人,敬意有之,嘆惋有之,悲涼亦有之……

逝者已矣,但袁君決定做點什麼來改變還活著的人。

在這個富豪的葬禮上,袁君公佈瞭他一天的開銷,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及一個中產之傢小孩子一天的花費。因為沒有時間,他拼命賺錢,卻絲毫享受不到金錢帶來的愉悅。在日記中他寫到,他的快樂竟然來自於一次汽車在路上拋錨,他讓司機等拖車來,自己則一個人步行去公司。他驚奇地發現,路邊有那麼多有趣的店面,他甚至看到瞭迎春花。

他說:“如果沒記錯的話,我最後一次見它應該是在大學畢業那一年,同學們看到迎春花開瞭,一起去踏青。”

這震驚瞭在場所有的人。袁君在悼辭裡寫到:“他不是在車上,就是在飛機上,也有可能是在會議室裡。他的生命自從承擔起百人的企業之後,就再也沒有瞭四季。他最美麗的記憶不是賺得第一桶金的激動,也不是公司十周年慶典上的高朋滿座,而是那個步行的午後,那一路驚奇的發現。我想,最後的時光裡,他一定為自己鋪設瞭一條芬芳的小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他應該是笑著走過那條通往天堂的小路,甚至還哼起瞭兒歌……所以,在此,讓我們一起向一個人的死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