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2:00
關於影評的三個不同角度。
一、馬麒:影評人,不該僅僅是吐槽
近些年來,影評內容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在中國國內將影評內容推向大眾視野,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是央視著名節目《第十放映室》,甚至可以說它是“始作俑者”,在某一年,《第十放映室》用非常犀利的語言,嘲諷瞭國內眾多電影,在網絡上還流傳著相關的爛片影評合集的內容,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最後導致《第十放映室》的禁播。
禁播並沒有影響到觀眾對犀利點評風格的喜愛,甚至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粗暴的禁播讓影評達到瞭真正的高峰,到底觀眾對犀利的影評內容有多喜愛呢?舉個例子:自從《第十放映室》禁播之後,56網邀請其特別節目《恭賀2013》的節目解說龍斌,進駐56網做瞭《龍斌大話電影》,根據網易娛樂新聞的消息,此節目從2013年9月正式上線,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裡,播放量逼近2億,換句話說,每天有超過200萬人點擊收看。
我們可以想見,觀眾對此類犀利的點評節目,是有多麼鐘愛,但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也可以說就是因為此事,我們的觀眾和影評人們,都開始變的不吐槽不舒服,很多觀眾和影評人,在忽視工業體系支持、電影審查制度等硬件條件的情況下,瘋狂而又無情的將國產電影吐瞭個體無完膚,也間接導致瞭近些年來,國產質量不錯的電影頻繁遭遇滑鐵盧,而大量的爛片卻能始終傲立潮頭,得償所願的用懷裡的人民幣叫囂大眾繼續朝自己吐口水。
舉個實例來說:近期關於《私人定制》的評價,馮小剛導演的表現自然是無可恭維,但我們應該從他怒不可遏的瘋狂上,給予他一定的同情和理解,在馮小剛導演開罵之後,知名專欄作傢黃佟佟寫瞭文章《馮小剛王朔,大院子弟的最後狂歡》,從導演和編劇的心理分析瞭《私人定制》,深得大傢 認同,但我們同樣不可忽視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那就是:一部電影的市場定位和其扮演角色,以及觀眾的觀影預期。
讓我們試著從這裡入手,來分析分析:
1、首先是馮小剛導演為什麼要拍攝《私人定制》,答案他自己說的很清楚:賺錢還債。因為馮小剛導演欠著華裔幾部電影,之前的電影《一九四二》更是賠瞭個體無完膚,因為《一九四二》而導致的華誼股價暴跌,最後片方的總虧損估計超過3億,對此事,導演馮小剛直言不諱的說:“就想拍個娛樂片讓華誼掙點錢,別的真沒多想。”如此看來,隻要不是馮小剛導演拿著刀把你架進影院去,你確實不好說他什麼,當然,如果影片《私人定制》是一部十足的爛片,那麼觀眾罵街是理所當然的,可是作為影評人,如果隻是吐槽電影自然無可指責,但僅僅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那就有失水準瞭,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
2、一部電影,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它首先有它的受眾定位,而它的受眾也決定瞭它的市場定位和上映檔期,比如:宗教類電影《第七封印》,你將它放在六一檔或者是三八檔,那不僅是大煞風景,甚至會給觀眾被愚弄的錯覺,而且可以肯定的說,《第七封印》是進不瞭國內影院的,再如果,我們將《第七封印》換成《一次別離》,那麼將它放在三八檔未必不可,接下來,我們更進一步,將《一次別離》換成《七宗罪》,那麼估計這部電影放在很多檔期都合適,而且觀眾的接受層面相比較前兩部,將前所未有的拓展。
這個問題,作為觀眾是可以忽視的,但作為影評人不行,就好比我們在冷戰結束後的很多年的今天,把電影《解放軍在巴黎》作為上綱上線的政治問題對待一樣可笑,那麼作為賀歲檔上映的《私人定制》,要怎麼看呢?個人認為,賀歲檔電影最起碼的主題要有“笑”,像郭德綱先生說的:“你也會說話,我也會說話,那你為什麼花錢聽我說話?”答案很簡單,不就是圖一樂嗎?對此,馮小剛導演還對自己的作品過度解讀瞭一番,也可能是他在氣頭上或者真有那個意思我們沒看出來,但隻要去影院觀影的人們,在《私人定制》的觀看過程中感到愉悅並笑聲不斷,那麼它就成功瞭。
3、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觀影預期。觀影預期因為屬於觀眾的無意識,所以很難察覺,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預期,比如新拍瞭《超人》、《007》等電影,不少人在觀看之後,可能會說:“什麼垃圾電影,超人是那個樣子嗎?”也可能會說:“詹姆斯邦德越來越不像瞭。”但問題是:你見過超人?你見過詹姆斯邦德?沒見過你怎麼能說不像呢?由此可見,我們的觀眾在決定觀影之前,已經對電影有瞭自己的預期,那麼《私人定制》的預期是什麼呢?馮氏幽默。對此問題,和上一個“你在看《私人定制》的時候笑瞭沒有”,本文都不做出回答,以免卷入其中,但其實各位心理已經有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