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2:00
我真心不認為我的書評影評寫得好,我隻敢說:我是用心寫瞭,目前就是這個水平,還需要進步。正是因為知道水平不行,所以才需要鍛煉,在寫評論的過程中,回顧、思考、提煉,組織語言適當地表達,而且,不想重復,不想用固定不變的語言形容(比如“很好”),作為鍛煉自己思考和表達的一種方式,提煉出中心思想,尤其是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對自己有用的部分”是我最為關註的,因為,是我在讀書看電影,我希望和現實結合,發揮它的作用,我是讀書觀影的主體,在這個意義上,我在寫的時候,也不會多去考慮,我的書評影評對其他人是否有作用。有沒有作用,不是我說瞭算的,而是其他人看瞭以後結合自己的需要去判斷的。我有時候對比別人的評論和自己的評論,會發現有些點是我沒有觀察和思考到的,但我也不會再補充進我的評論中去,因為,那時候的所想所寫,也就是那樣瞭,時間的局限性。
有的書,我讀過很多遍,卻一直沒有寫過評論,比如《遙遠的救世主》、《三體》,以前是感覺自己的水平不夠,不敢動筆,現在改變瞭看法,明白到必須要嘗試,如果一直不敢試,要等時機成熟,可能總不會有成熟的時候,還不如寫下來,以後有新的想法再寫。
以前上語文課的時候,雖然語文成績不錯,但也特別討厭那種寫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做法。直到現在才明白,那種枯燥的基礎訓練,其實有它的意義。我現在所做的總結,其實得益於當初的訓練。
寫評論,是知識內化的過程,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而不是大量引用原文。引用可以,但要在必要的地方引用,而不是整篇書評,80%都是引用,就算背下來整本書又怎樣呢?讀熟《紅樓夢》的意義不在於背下來,而是在心中擁有整座紅樓圖卷,不管人物關系多麼復雜也瞭然於心,人物形象鮮活浮現於腦海,故事的警世性、詩詞的優美等,都吸收進來,才是真懂。
在寫的過程中,也會發現,有些細節沒有記憶清楚,所以會再翻書、再看電影,這個復習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理解,有時候需要這樣探究的精神,而不是憑借模糊的印象就可以,那樣,的確不夠科學和嚴謹。《雲圖》我看瞭三遍,再加小說原著,才寫瞭兩篇評論,是影評和書合在一起的綜合感受,而且是從兩個角度。我看《魔鬼代言人》多遍,有時候是關掉字幕,憑著自己記得的劇情,再去體會,而虛榮帶來的惡果,我雖然沒有經歷,但已經起到阻止我虛榮心的作用,這就是電影給我的啟迪——書與電影,其實都是真實人生的補充,而評論,強化瞭這種體驗。
以上,談不上是經驗,隻是心得體會。我仍將用心地寫評論,這是我成長歷程中的印跡,一步,一個腳印,不虛浮,踏踏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