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2:00
當我們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後,再來看電影《私人定制》,相信大傢能做出自己的判斷。
在最後要說的是,近些年來,國內很多影評人和患有吐槽病的人,過度追求辛辣犀利的點評,以至於從網絡到現實,什麼事情都要先吐為快,而且還要攀比誰吐槽的好,最直觀的體現是,新浪微博新添加的功能:神最右(→_→)。對於此類個人喜好問題,當然是沒有高小雅俗之別的,但值得註意的是,在全民吐槽的時代裡,我們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斷。
二、和菜頭:怎麼寫影評
影評其實和情書一樣,把很簡單的三個字用極為復雜的方式表達出來。情書的核心就是三個字:我愛你。至於說你多麼美,有多麼吸引我,我沒瞭你怎麼吃不下飯,那全然是修飾,用來證明我確實愛你。影評的核心也是三個字:好看嗎?好看,為什麼好看。不好看,片子的缺點在哪裡?
所以,影評是最好寫的。“贊!”,這是影評。“爛!”,這也是影評。影評的最基本功用就是表達觀眾的好惡,然後可能的話,再補充一些理由上去,證明你並非是簡單好惡。有沒有這種分析過程並不重要,態度表達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你的影評是要寫出來給人看的,那麼別人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是這部影片好看不好看?你的經驗,可以做為他的參考。
很多網友說“哎呀,影評很難寫啊!”這主要是指電影的分析部份。一般的觀眾看完瞭電影以後,很難說出導演是什麼風格,曾經執導過什麼片子,片子的主題來源於哪裡,其中有什麼人文精神。但是作為觀眾,有必要一定要去談這些東西麼?那些東西隻是作為一個註腳,去論證為什麼好,或者為什麼孬。要是覺得必須寫上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影評”,那就是把盤子裡的蘿卜雕花當主菜對待瞭。
事實上,電影雜志上也好,報紙專欄也好,很多影評雲裡霧裡大侃一通,讓人心驚肉跳不已,面對作者的電影知識感覺毛孔痙攣。但是讀完幾千字以後,可能心頭卻是非常茫然:說那麼多,這片子究竟好看不好看啊?大傢看電影,是因為好看而去看,不是為瞭電影知識去看,不是為瞭去受電影教育,不是為瞭去“引起深深的思索”。
影評按照文體分兩路走,一路是說明文---講講導演是誰,片子花瞭多少,用瞭什麼CGI,在哪裡取的景,內容精彩不精彩,出彩的地方在哪裡,不足地方是什麼。這種影評的好處是能迅速讓讀者對電影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透過資料判斷是否值得一看。
另一路是抒情散文---其實應該叫做影感,就是你看瞭片子有什麼感受。這種經驗對別人非常重要,因為這種體驗是可以供別人分享和回應的。每個人看完電影以後的感覺各不相同,而別人的感受是可以透過影評來感受和體驗的。同時,大傢也會因此而相互交流,交換這種體驗。如此,人生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看電影》、《新電影》、《環球銀幕》上的影評都是不足作為借鑒的,因為他們收費。媒體上的影評可信度非常低下,往往為投資商所左右。在正式媒體的影評和普通網友的影評之間做選擇,我寧可選擇後者,因為他不收錢,他是誠實的,不會為票房而去造勢。在一篇5000字的專業影評和網友一個字的評語之間,我更看重後者,因為它直接而不加矯飾,不會把我最需要的信息掩藏在一堆修辭裡艱於尋找。
言為心聲,修辭隻是不得以而采取的修飾,引用文獻隻是因為作者對自己不自信,所以要拉外援來助威。而對於我個人來說,趣味是影評的第一要務。看電影本來是為瞭放松娛樂,看瞭影評以後居然把喜劇都給看沉重瞭,那樣的人生是失敗中的失敗。
影評是世界上最好寫的文章,因為一個字也得,一萬個字也得。但是最關鍵的是你得拿起筆來寫。
三、蕭秋水:我為什麼寫以及怎麼寫書評影評
我寫書評影評的習慣,其實比較早就養成瞭,不過以前是由著性子來,時間和興趣充足的時候,就寫,反之,看瞭也不寫,進入今年,做瞭一個較大的改變:每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必須寫書評影評,而且,如果是好書好電影,評論就不能三言兩語瞭事。
今年,截止到今天,我總共讀瞭133本書,書評肯定超過133,因為有的書不隻寫瞭一篇書評,有的書評是補以前的,這些書評,雖然有長有短,但都是認真寫的,從來不用書摘糊弄事——騙人騙己又有什麼意思呢?
讀書,有不少書都對自己有過觸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不記錄下來,其實也容易遺忘,有時候,翻讀以前寫的書評,對比如今的感受,會加深對同一本書的理解,影評方面其實我很慚愧,我覺得不如以前寫得好,現在是努力要恢復以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