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過去,擁抱未來

2016-08-13 16:34:26

文/翩翩人中鳳

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你走在瞭二十幾歲的人生路口,懷揣著一份不安的心情,獨自面對著這個未知的世界。與二十幾年前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不同,你無法再用“嗚嗚嗚”的哭聲去無意識地博取周圍人對你的同情和幫助。而你,顯然還未曾開始認識這個真實的社會,就已經被畢業後人潮湧動的趨勢推進瞭社會的大染缸;而你,顯然還沒做好放下身段,融入集體的準備,更沒有收起你的青澀和稚氣,武裝起鎧甲,拿起武器,去跟你的同齡人甚至年長你的人競爭,於是,在進入大染缸後不久又迅速地被擠回到社會的邊緣。

徘徊在邊緣的你,有時候會獨自一個人守在房間裡,失落無助地看著自己房中的一切,眼神中凝聚著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這裡還是不是還維持原狀;有時候你也會獨自一人躲在陰暗無人的角落裡,歇斯底裡地對著老天吶喊著:為什麼當初他們跟我一樣,而現在卻過著我理想中的生活。但是你很清楚,你是一個男孩,你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擔憂和恐懼是最差的禮物,情緒化並不能給你帶來一個美好的明天。更多時候,你會低下頭來問自己,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是什麼造成瞭今天的局面。你想到瞭父母,想到瞭老師,想到瞭社會的不公,想到瞭過去不曾努力的自己……

很好,你在潛意識中終於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瞭。

你埋怨你的父母,埋怨你父母在你這一路的成長歷程中沒有讓你充分去接受這個社會的歷練,而一門心思埋在學習裡;你埋怨你的父母直到現在依然把你當成一個孩子一樣,在你該擔起責任挑起大梁的時候,卻依然束縛著你的成長,還處處絮絮叨叨。但是,我想告訴你,是的,父母確實應該為孩子的成長負起一部分責任,但是也請你換個思維,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我們的大部分的父母在他們青春年少的時候,生活在一個怎樣艱苦的環境之中,他們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大半輩子也都隻能工作生活在狹窄的人際交往圈裡,他們已經很不易瞭;不幸的是,在經歷瞭文革的摧殘之後,被長期禁錮的思想還要面臨突如其來的時代觀念大轉變,他們已經在很努力地改變自己,嘗試著用電腦,用觸摸屏手機,不至於讓時代給拋下,更不願意讓孩子落後於別人;更為現實的是,國傢的計劃生育政策讓他們隻能把全部的希望孤註一擲地投到你身上,於是就有瞭後來不斷逼你學習讓你考大學的故事,可以說他們也是被社會推著走著,迫不得已。

你埋怨你的老師,埋怨他們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埋怨他們沒有在你走出大學之前告訴你,社會是怎樣,你們該怎樣。但是,我想告訴你一個看似殘酷但又再平常不過的事實:你的老師,不可能會過問你,你想要什麼,更不可能教會你,該如何應對未來的社會。興許,他們根本就不關心你的未來,也不在乎,應試教育對你是有益還是有害,或者你有沒有真正學到東西。做好應試教育,是他們的本職工作;學生的考試分數,才是衡量他們工作的重要指標。他們沒有必要,去做與你相同的反思。有時候他們可能會想,應試教育會害瞭學生,但是自己開創素質教育卻有可能會讓自己丟瞭飯碗。他們也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擔心,也想要升職,加薪,他們也有自己的傢庭、子女要供養。他們不可能站在另外一個高度用一套全新的模式去凌駕於整個中國的教育體制之上,即便他們有這個能力。而大學裡的老師,更不可能告訴你這些,因為他們很有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真正在社會上找過一份工作,沒有真正面對過外面企業激烈的市場競爭,更談不上可以給你勾勒出一條未來在社會上的康莊大道。他們也是情非得已。

你埋怨過去不曾努力的自己,埋怨自己為什麼到現在依然一事無成。我想告訴你,比起一般人,你已經很努力瞭。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隻要努力就可以改變一切現狀,成才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過程。

你喜歡看書,你喜歡研究一切邏輯推理與一切非邏輯創意的事物,可是真正讓你可以自由閱讀的大學時光,你卻連僅有的幾本課外書都沒有讀完,因為你周圍的人都沒有閱讀的習慣……你恐懼未來,於是你不斷地尋找著跟這個真實的社會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大學裡你加入瞭很多組織,工作以後你試圖融入更多的人群,尋找著可以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的位置而不至於被拋棄。可是,每一次,你總在喧囂的人群中聽到自己內心無聲地吶喊,你不願意讓靈魂流溢於那空虛的酒杯當中,在每一次艱難地咽下最後一口酒之後回來,你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鄭智化《水手》中所唱的“隻有遠離人群才能找回我自己,在帶著咸味的空氣中自由地呼吸。”你總是期望太高,根基太淺,欲望太大,努力太少。二十多歲的年紀,你幾乎想要將自己的棱角觸及到整個世界,卻不知,路,是要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你覬覦別人所取得的成就,以為那樣的成果自己隻需努力就唾手可得,卻不知,每一個成就的背後,都不僅僅是“努力”一個因素的組成,而是多個變量因素自由組合的復雜結果。於是,你一次次地吹響著前進的號角,卻在離自己不遠的地方一次次地倒下。終其原因,並不是你沒有努力過,而是你沒有好好努力地找回你自己,定位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