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兩個

2016-08-13 16:36:28

文/文昌

讀書有個習慣,每每讀到經典之句,便會如獲至寶般的狂抄下來,美其名曰摘抄,以便回頭要用的時候,有據可查(實際上寫作時多半也會用到),可真正翻開摘抄本尋找經典的時候少之又少。那種共鳴的震撼其實源於內心本身的傾向從書裡找到瞭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得到瞭回應。

讀書的樂趣在於尋找思辨的精彩,尋找對人生百態各種解釋的真相。可回頭看自己的摘抄和寫下的文字,多半是零碎的思緒,七拼八湊,盡管用文筆有效的連接起來,可最終沒有有機的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路,仿佛在海邊找到瞭很多美麗的珍珠,可無法有效的連成串,為此我深感悲哀。最近起筆,一想到又在一盤散沙似的擺弄,同樣的筆調一如往常,沒有進一步的突破,這是可悲的。窮則思變,倒也為進步提供瞭助力。

高中時,與同學討論過一個關乎哲學的問題“人活著靠的就是種感覺,或者就是為瞭追求一種感覺,比如勝利,吃飯,我們都是依靠內在的感覺去評判外界,並以此作為自己選擇的依據。”現在再想,這種感覺的說法,類似於文人追求的詩意,感性地品味外界的美好,自然不錯,至少古代文人給我們留下瞭珍寶般的筆墨。

無意調侃古文人的情懷,隻是想著杜甫當時的慘淡,尼采狂熱追逐太陽般的熾熱,是否真的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那我曾經講究的隨性,一有想法就立馬執行的沖動,不經思考分析,輕易的做出決定,是否真的就是激情呢?那隻是欲望,不假思索的欲望。為此所謂的勇敢,到頭來終究隻是魯莽,就像堂吉訶德。可我終究無法全盤否定自己那些沖動的過去,畢竟也見識到瞭別人平淡不曾見識的精彩,哪怕隻是狂熱。隻是也不得不承認,本來可以拿到80分,我隻是取得瞭60分,這20分的遺憾也就是無法有序、理性的安排自己所損失的。這無關於珍惜擁有之類的安慰。

借那句“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感性隨意是我一直所追尋的,並沒有對自己,對外在的萬花筒有過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更談不上權衡。每每面對生活瑣碎的誘惑,便會輕易的失去自己、目標和原則不明確,給人朦朧模糊飄飄然的印象,自然缺乏來自現實的力量。人應該是因循著某個方向不斷的前進才能有效的積累,否則走馬觀花,貌似什麼都做,什麼都感受到瞭,但內化到自己的見識,那還很遠,畢竟泛泛,根本無法領會到探究深處的樂趣。同樣一局象棋,有人能看到走勢,並以此來判斷勝負,可有人看到的隻是光禿禿的棋子,糾結於棋子的多少,而忽略瞭下棋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取得勝利。

在欲望的沖動和理性的考慮兩者選擇之間,其實也就是一個和兩個的關系。很多次購物消費的時候,都是依靠剎那的感覺和沖動,輕易的做出瞭決定,有許多東西買回來結果就擱置一邊很少能用上。沖動是魔鬼,在做出決定的那一瞬間,是沒有選擇的空間,因為腦海隻想著買的東西,而沒有第二選擇,這種情緒占據著大腦,更談不上比較。人在很多時候是不理性,從《怪誕行為學》中的實驗分析就能讀出一個。人本是不斷選擇和比較的動物,一個人一旦心裡對某一事物有瞭心理預期,便會維護當初的基點,並以此作為選擇和判斷的依據。恰如見過美女無數的攝影師,在擇偶的要求方面就會自然而然的提高,至少在外貌上。可忘卻自身能否匹配,一旦這種預期和實際出現矛盾,人也就會陷入失落和痛苦中。剩女和剩男也有的是挑花瞭眼,高不成,低不就的緣故吧!

選擇的正確性有時也取決於自己的見識,如果你隻知道一部電影,想看的時候,自然隻有一個選擇,如果你知道兩部,知道十部,隨著樣本空間的增大,更有助於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就說明瞭一個人的見識和眼光很重要,因為你有瞭選擇的餘地,知道瞭哪一項選擇更貼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被動的別無選擇。也說明瞭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背井離鄉擠進北上廣,至少北上廣讓你擴大瞭見識,看到瞭不一樣的世界,擁有更多其他城市無法提供的機會和福利。在眾多的選擇裡,可以挑選最適合自己的,也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福利。

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世界的不斷發展和顛覆傳統社會的力量,我們的價值也不再單一的取決於我們的領導。生活中不斷地湧現出一大批自由職業者釋放著自己的個性,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這正是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