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6:51
文章整理自MBA智庫
先看兩個笑話:
有效溝通的條件
達成有效溝通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首先,信息發送者清晰地表達信息的內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確切理解;其次,信息發送者重視信息接收者的反應並根據其反應及時修正信息的傳遞,免除不必要的誤解。兩者缺一不可。
有效溝通能否成立關鍵在於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程度決定瞭溝通的有效程度。信息的有效程度又主要取決於它的透明和反饋:
1.信息的透明程度。當一則信息應該作為公共信息時就不應該導致信息的不對稱性,信息必須是公開的。公開的信息並不意味著簡單的信息傳遞,而要確保信息接收者能理解信息的內涵。如果以一種模棱兩可的、含糊不清的文字語言傳遞一種不清晰的,難以使人理解的信息。對於信息接收者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另一方面,信息接收者也有權獲得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內涵,否則有可能導致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發送者的行為動機產生懷疑。
2.信息的反饋程度。有效溝通是一種動態的雙向行為,而雙向的溝通對信息發送者來說應得到充分的反饋。隻有溝通的主、客體雙方都充分表達瞭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才真正具備有效溝通的意義。
為什麼要進行有效溝通
溝通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混合物,是人生管理中的有效工具;溝通還是一種技能,是一個人對本身知識能力、表達能力、行為能力的發揮。無法進行有效溝通的人都存在著不小的溝通障礙。
1.有效溝通才能化解矛盾。同樣的信息由於接收人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信息的過濾、保留、忽略或扭曲是由接收人的主觀因素決定的,是他所處的環境、位置、年齡、教育程度等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對信息感知存在差異性,就需要進行有效的溝通來彌合這種差異性,以減小由於人的主觀因素而造成的時間、金錢上的損失。
2.有效溝通是從表象問題過渡到實質問題的手段。隻有從問題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單純的從事物的表面現象來解決問題,不深入瞭解情況,接觸問題本質,那問題可能永遠得不到解決,或者將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你恰巧是個管理者,你還不打算放棄某人,那麼通過有效溝通才能影響甚至改變他對工作、生活的態度。
有效溝通的障礙因素
1.以自我為中心
思維是溝通的基礎,任何一個有目的的溝通皆始於自我。因此,自身的思維是影響有效溝通的重要因素,過於迷信自身思維方法的人必定主觀武斷,缺乏客觀、公正、公平之心。既不能正視自我也不願正視他人,更談不上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效溝通是一種動態的雙向行為,而雙向的溝通應得到充分的反饋,隻有溝通的主體、客體雙方都充分表達瞭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才具備有效溝通的意義。也隻有在增強主客體上下交流的過程中,才能引導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和偏見。
2.表達不清
思維混亂不可能帶來有效溝通。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明白,又怎麼能夠清楚地表達給別人聽?然而,明確的觀念也並不會自動地保證有效溝通。或許我很清楚自己要說什麼,但是很可能一張口就詞不達意,表述混亂。還想當然地認為他的聽眾會領悟那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
邏輯中最常見的是說明句,說明句類似於命題。如果我說“狗”、“海龜”、“7月下跌的股票價格”、“那座印第安建築風格的石灰石正面”,你可能會猜測我在試圖把不同的觀念聯系在一起,但是你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聯系的。這是因為我沒有做出完整的陳述。我需要用完整的句子,例如“那隻狗攻擊那隻海龜”,“7月下跌的股票價格使小王很喪氣”,“那座印第安建築風格的石灰石正面被那幫流氓嚴重地損壞瞭”。
3.溝通缺乏真誠之心
真誠是理解他人的感情橋梁。而缺乏誠意的交流難免帶有偏見和誤解,從而導致交流的信息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