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0:16
文/古侯子
這是一個連接的世界。
也許至始至終這個世界的本質都是連接,隻是我到現在才發現而已。連接的價值,現在看來比其他什麼都要高,我們能看到的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很多都是體現在連接之上。
人脈
忘記是哪裡看到的話語,說人過瞭35歲之後,基本上是靠人脈賺錢。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憑借自己所謂的技能過活,隻能說活的很失敗。是否如此,我不敢下定斷。不過,我相信,要在35歲前積累好的人脈,你必須要有一技之長,要有自己的價值。
人脈是什麼?人脈是你自己與其他人的連接。當這個連接多瞭,你的人脈就不是鏈條瞭,而是形成一個網絡,你就是這網絡上的蜘蛛。一旦你想做的什麼事情,能觸碰到你這個網絡的某個位置,你都可以通過這個網絡知道信息,並捕捉到獵物。
要積累你的人脈,要設計你的人脈,最起碼的一點你要建立與其他人的連接,提升你與其他人連接的價值,就上升到人脈的高度。
創意
創意這個東西,現在提很多。有一個時髦的產業,叫做創意產業。做的是什麼事情呢?通過創意帶來價值,通過價值獲得利益。
創意這個東西,已經被人們傳頌的越來越重要。說沒有創意、沒有創新,一個民族就沒有未來。也許是如此,人活著,總要變化,總要有新的發展。被動變化,就要挨打,主動變化才能引導方向,這就是創意存在的意義。
問題是創意這個東西很多時候可遇不可求,不是遇到一個問題時候,或者自己主動創造問題解決問題時,都可以找到創意的蹤影。很多時候,創意如同一個頑皮的孩子,在你有需求的時候,它不見蹤影;而當你不需要它時,它卻整天在你眼前晃蕩。
聽一些發明傢的故事,還有一些關於創意的研究,大多數的創意都是把兩件相關性不大或完全不相關的事情進行連接。例如有一種挖掘創意的方法,首先明確你要解決的問題,然後隨便找一本書的隨便的某一頁找第一個名詞,接著找到要解決的問題和這個名詞之間的關系,一旦找到瞭二者之間的巧妙鏈接,一個創意也就出現瞭。也有一種常用的創意方法,就是把某個行業中的工具方法,用到其他行業中做其他用途,稍微做改進,也會成很好的創意。
要有很好的創意能力,發散聯想是你需要好好鍛煉的能力。當你看到一個事物,能想到與此或相關、或類似、或不相幹但有一絲聯系的東西時,你就在啟動你的創意思維瞭。
關於創意,推薦蒂姆·赫森的《不換思想就換人》這一本小書。
記憶
神經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大腦中的記憶是靠神經元的連接進行的。當神經元的連接網絡越發達,你的記憶約好,大腦也越發達。
當人成年之後,會發現小時候那種死記硬背的能力越來越差,而理解記憶的功能逐漸增強。什麼是理解記憶呢?就是把需要記憶的東西,變換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東西。什麼是自己可以理解的東西呢?就是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經驗模式。成人要想能很好的記憶新東西,就要把新東西與自己頭腦中已經記住的東西進行關聯,否則記憶起來會相當困難。
這種關聯記憶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背單詞,有很多種方法:聯想記憶法、句子記憶法、詞根記憶法。各個方法記憶的核心,都是把新單詞與自己熟悉的一些東西進行連接,讓自己從一點可以關聯到一個串,甚至一個網。
針對這樣的記憶特點,所以托尼·巴贊發明瞭腦圖工具,借助神經元連接的方式幫助人們進行思考和記憶。不得不說,這是個很不錯的發明,在考慮和記憶事情的時候,非常有幫助。
英語
提到瞭背單詞,接著說關於英語學習,大而化之可謂外語學習。
成人學習外語,也是一個連接的過程。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自己母語環境裡,形成瞭自己的思維,也形成瞭自己的語言表達習慣。
如果看人們進行表達時,我們會看到,人們首先有個表達的需求,例如我要買一斤蘋果,不管是用什麼語言表達,買蘋果的需求和思維都是一樣的,剩下的是如何用語言把這個需求和思維表達出來而已。我們用母語很容易表達,我們完全掌握瞭母語的運用技巧,用其他的語言,可能會稍微有點困難。真的困難麼?也未必。
當你用語言表達你的思維的時候,你的思維模式是固定的話,你常用的表達方式也會是固定的。我不知道,我們對同一件事情會有多少種不同的表達,但常用的隻有少數幾個,如果能把他們找出來,並把這種表達方式用其他的語言表達出來,而後自己再通過運用把這些表達與思維建立牢固的關聯,其實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新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