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不全非

2016-08-13 16:44:40

還好,你知道你離自己越來越遠,內心悲憤,外表無奈;還好,你知道你離自己越來越遠,外表淡然,內心燥亂。

“流觴”偏偏是一個茶舍。

竹間有徑,鵝卵石的起起伏伏。池裡沉著甕,一些蓮花開著。廊裡竹簾都挑起來瞭,梅已漫枝綠濃,軀幹虯展,偶爾幾支探進廊裡。一副線描的彌勒,雅士高臥,俗人箕踞。

茶到該換的時候,朋友問:“這十年,你最大的慶幸是什麼?”

“我還是我。”

點評:

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是弗洛伊德對於人格結構進行分析時所提出的概念,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對人格的結構有詳盡的介紹。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動力,就像一口沸騰著本能和欲望的大鍋。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急切地尋找發泄口,一味追求滿足。本我中的一切,永遠都是無意識的。

自我(ego)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和中介職能,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任何能成為意識的東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許還有仍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東西。

對於本我和自我的關系,弗洛伊德有這樣一個比喻: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方向。自我要駕禦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對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即應在哪裡。”自我又像一個受氣包,處在“三個暴君”的夾縫裡: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調節三者之間相互沖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嚴厲正經的大傢長。弗洛伊德認為,隻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而三者吵架的時候,人有時會懷疑“這一個我是不是我”?或者內心有不同的聲音在對話:“做得?做不得?”或者內心因為欲望和道德的沖突而痛苦不堪?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出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得久瞭,或者沖突得比較嚴重,就會導致神經癥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