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4:20
規則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它保護孩子成長的自由,讓孩子自由地發展潛力,自由地解決問題,自由地承擔責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終成為一個在心理、精神甚至體態上有尊嚴的成人。
為孩子建立哪些規則?
對於0-6歲的孩子,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不傷害自己
不打擾他人
不破壞環境
其中,不傷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確不可以傷害自己,孩子就能學會守住自己的界限,保護自己。隻有有瞭不傷害自己的體驗,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這是遵守社會道德的基礎。
具體而言,以下是6條需要為孩子設立的規則:
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 不可以打擾別人。
6. 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這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的6條規則,其實建立瞭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
媽媽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不能隨心所欲,“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著不動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臟手”、“不睡覺,狼就來叼你瞭”、“不給別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這些混亂的、臨時性的規則,並不能使孩子養成正確地規則意識。
這些規則媽媽也要遵守
規則不是僅僅設立給孩子的,而是針對所有人的,傢長和教師應該與孩子共同遵守規則。
僅僅讓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權威”,而規則卻是帶著界限的感覺,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心靈、身體去體會。
有一個孩子曾經這樣問他的媽媽:“為什麼我打人就是壞孩子,你打人就是愛?”
希望這個媽媽的回答不會是:“因為我是媽媽!”
執行規則的幾個關鍵詞
以下幾個關鍵詞,相信隻要媽媽能夠掌握,就能更成功地為孩子建立良好規則。
媽媽的難題1
規則一旦建立,肯定就有違規的時候,這時傢長是否需要為此設立懲罰的原則?其中的分寸又是什麼?
場景:小成媽媽規定,不許碰電源和電視屏幕,摸就打手心,小成就先摸一下電視,再主動伸出手來讓媽媽打。
應對關鍵詞:探究兒童心理的秘密,他為什麼這麼做?
教育不提倡懲罰,而主張探究兒童內心的秘密。
這個場景是傢長和孩子間最常見的沖突。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正處在執拗敏感期,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確的做法是在傢中和幼兒園封住所有的電源插座,不給孩子犯錯的條件。對於其他的危險物品,比如熱水、門(可能會夾傷手指)、刀具、剪子,則要告訴孩子正確地使用方法,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身體可能會受到傷害。
孩子摸電視熒屏,可能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電視裡有人有房子。媽媽可以告訴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給他電視機的包裝盒,讓他坐在裡面體會,也可以說,電視屏幕上的靜電對身體不好,去摸它是違背瞭“不傷害自己”的規則。
媽媽的難題2
孩子在傢、在幼兒園裡學會瞭遵守規則,但在其它場所,遇到來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搶他的玩具或打他時,傢長怎麼向他解釋這種矛盾?怎麼說服孩子繼續執行規則?傢長又如何平復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帶來的憤怒情緒?
場景:媽媽教洋洋,公共場合的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遊戲場,洋洋拿著一個小鏟子玩得正高興,另一個孩子上來就搶,洋洋不松手,他就打瞭洋洋一巴掌。媽媽看著洋洋吃虧,心疼得不得瞭。
關鍵詞:上善若水
一個在規則中成功構建瞭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種內在力量的。強大的內心力量像水一樣,柔軟,包容,卻擁有改變對方的能量。
當這樣的孩子面對沖突,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主動傷害別人,同時又明確告訴對方“不許傷害我”的勇氣,在對方一再傷害自己的時候,敢於反擊。
另一種是,選擇離開,意味著接受這種現實,但不願陷入這種鬥爭的姿態,這是一種更高級的修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麼瞭,我也知道我怎麼瞭,我離開,因為我不想介入你這種不好的狀態。而此時媽媽的鼓勵和肯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內心強大的自我。
媽媽的難題3
孩子吃飯是很多媽媽感到頭疼的問題,應該如何設立規則,執行規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