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4:20
場景:天天媽媽深知,兒童教育專傢都在強調減少孩子吃飯的壓力,但天天的確是不追著逼著喂,就不好好吃飯。媽媽試過很多辦法,比如,這頓不吃,到下頓開放中間沒吃的,連水果也沒有;比如,吃飯時隻能在飯桌旁,離開就沒的吃,又比如在飯桌上放個鬧鐘,20分鐘內必須吃完。但這些辦法都不是特別有效。
關鍵詞:松弛、安靜、悠閑
在吃飯的問題上,教育專傢主張先調整媽媽的心態:請媽媽深呼吸,接納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歲時,有一個“和飯”的過程,他喜歡將凡從這個碗倒到那個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飯,但是,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需要這種玩兒飯的自由。
比如孩子在2歲左右表示出對零食的興趣,如果這時壓抑孩子對品嘗的發展需求,等三四歲進入執拗敏感期時,心理上對零食的占有欲就超過瞭品嘗的需要。
吃飯的良性循環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吃飯,為孩子演示優雅的餐桌禮儀,全傢吃飯時有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孩子知道吃飯不僅是為填飽肚子,也是一種精神享受,還是難得的與傢人朋友溝通、表達情感的美好時段。
吃飯的惡性循環則是:媽媽擔心孩子吃不飽,這種緊張情緒令孩子恐慌或方反感,然後更吃不好瞭。傢長於是更著急,想方設法要求孩子進食,直至追著喂,最終讓孩子對吃飯的興趣徹底喪失。
其實一個人餓兩頓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如果連續兩頓飯都是在壓力和逼迫中進食,他一定會反抗。媽媽不妨先在吃飯的問題上學習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許孩子選擇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
媽媽的難題4
定下一個規則後,孩子過一段時間就失去瞭耐心,開始討價還價。這時是否需要變通地修改一下規則?
場景:小波媽媽允許小波每天上網半小時,前提是必須練完琴。開始小波能遵守,後來就開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練,明天補上兩天的課嗎?”“我打完這個電腦遊戲就練琴行不行?”
應對關鍵詞:彈性
規則要有彈性,不是規則本身可以變來變去,而是根據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執行規則的彈性。
學過琴的人都深知,練琴時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專傢建議,如果孩子表現出對琴棋書畫的興趣,傢長不妨先帶他去聽、看或體驗,比如小波媽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學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時間會很長,過程也很枯燥。當孩子遇到瞭瓶頸產生厭煩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是的,我知道這個過程是很枯燥的,但是當你走過瞭,克服瞭,會非常棒。在你到達那個目標之前,媽媽願意在這裡陪著你。”
專傢強調,成不成鋼琴傢不重要,但要讓孩子知道,當你決定做一件事,你就要習慣,每天貢獻給這件事10分鐘,為你的夢想和目標。這個規則適用於任何目標,不僅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成人。
下面是全國著名優秀班主任劉利梅老師給傢長的話:
▲傢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孩子,惟恐孩子發言表現的機會比別人少。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傾聽——這才是學會學習的關鍵。沒有瞭靜聽和沉思為前提,所謂“積極發言”,隻是為表現而表現的低效鬧騰而已。
▲一次考試的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瞭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即使從應試的角度考慮,從長遠來看,讀書也是所有功課植根的土壤,他的貧瘠與豐厚,關系實在重大。
▲讓學生直面學習中的困難,打破快樂輕松學習的神話,這是每一個明智的師長要做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獲的,將不僅是知識,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養育養育,在物質條件相對富足的今天——父母責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撫養。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為瞭將來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則問題越積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將不堪其苦。
▲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傢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平時不聞不問,考差瞭大發雷霆,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當人們說這個孩子和哪個孩子的不同的時候,其實主要是指這個傢長和那個傢長的不同。
▲同在一個班級,教是一樣的教。如果你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沒有盡到做傢長的責任,不要向孩子提學習要求,更沒有資格責備他們。
▲當你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充分回報的時候,要這樣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潛能將更不能發掘。然後心平氣和——做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