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頭腦總那麼理性嗎?

2016-08-13 16:45:37

探索人類非理性的規律

“人類的非理性”,這個題目怎麼看都來自心理學領域。其實,卡尼曼最初的研究也並不是從“非理性”開始。書中,卡尼曼介紹瞭自己早年做的人類瞳孔在思考時大小變化的研究;更早些時候,他在以色列軍隊服役,盡管隻是一位22歲的心理學本科畢業生,就在那個初生的國傢協助建立瞭軍官甄選測試。

然而,這些研究幾乎很自然地將他逐步引入到人類認知復雜性的領域,他的關註點逐步涉及經濟學最為核心的一些概念。而且,大約正因為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們主要是心理學和數學背景,他們不受經濟學教科書的刻板影響,從另一個角度,開創瞭經濟學的一大研究方向。

經濟學的著名假設之一就是理性人,把人的決策行為看作遵循理性,遵循效用最大化。然而,非理性的決策實在太多瞭。我們不僅將金錢虛擲到一望就能知道穩賠不賺的賭局中,還經常因為擔心損失放棄天賜良機般的投資機會。舉一個讀者都感受過的例子,一套餐具有五個盤子,完好無損,另一套有六個,有一個是壞的。通常,後者的定價反而低於前者。因為壞的那個實在讓我們不舒服。而投資和賭博這件事,如果僅僅用數學模型計算博弈,恐怕和真人的操作結果大相徑庭。

卡尼曼等人發現,損失造成的痛苦,遠遠大於收益帶來的快感。損失100塊,和少賺100塊,在經濟學上有時沒有差別,對我們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驗。一旦涉及風險,尤其是風險被強調時,我們理性的商人心靈就會偃旗息鼓,換上那個規避風險的,盡管其實是非理性的頭腦。是的,我們很少去實際算算數學期望。

效用的概念來自現代經濟學之前,伯努利提出它,無數經濟學傢,不管是研究微觀經濟、決策與判斷、博弈、福利經濟學……都要面對這個讓人有點頭疼的概念。卡尼曼等人的研究把效用問題更好地與心理感受結合瞭起來。他們發現,不僅僅對於窮人和富人,一塊錢的效用不一樣,對於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判斷方式中,效用也不同。

一個有趣而又真實的例子是,股票持有者喜歡拋售賺錢的股票,而持股虧損的部分。盡管拋售可能帶來相同的現金,而且拋售虧損部分還能免稅以及降低未來風險,大傢還是喜歡那個“我投資成功”的快感,盡管實際上這種快感是我們花錢(納稅)買來的。

我們都熟悉“金錢買不來幸福”這句話,但它恐怕是錯的。金錢當然能買來不少的幸福,關鍵點在於,花多少錢買多少幸福,怎麼花錢買,研究這些問題不考慮人的心理狀態,僅僅靠數字本身,是不夠的。因為人的非理性,建立在理性人地基上的經濟學大廈就存在一些根本的漏洞。卡尼曼等人的工作用一系列研究,不僅證明瞭這種漏洞的存在,而且提示瞭一套方法,讓我們得以探索人類非理性的規律。記住,非理性並不是瘋狂,並不是毫無規律、隨機,而是根植於我們認知系統的一套決策方法。

我們已經在各種書籍中看過太多來自卡尼曼的二手貨,這一次,《思考,快與慢》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讀讀他自己是怎麼說的。扔掉那些傻呵呵的勵志書和充滿錯誤的心靈雞精(哪裡有什麼雞湯)吧,讀《思考,快與慢》,你將不得不“慢”,因為打破常識的部分不少,你不得不慢下來,動用你懶惰的系統2。但是,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對人性能有深入的一瞥。在快的時代,這種機會似乎不多。

————————————————補充分割線————————————————

    認知放松:在放松、愉悅的狀態下,系統2更不願意工作,人也因此更容易相信系統1給出的判斷。因此清晰美觀的字體、簡潔明確的描述,甚至是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都有助於讓人信服。典型性偏好:人們習慣從事物中發覺和選取典型性樣本,不習慣進行匯總和統計。因此,估計一堆線段的平均長度比估計一堆線段的總長度要容易得多。因果性解釋:人們習慣於用因果關系解釋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因此故事比統計概率更能說服我們。隨機性誤解:在一個隨機數序列中,8888888和8243296出現的概率是一樣,但未經過統計學訓練的人很難相信這一點。他們會傾向於用虛假的因果關系去解釋他們認為不隨機的事件。回歸現象:如果學生在日常練習中的成績是圍繞某個平均值波動的,那麼一次特別突出的成績後成績多半下降,一次特別糟糕的成績後成績多半上升。但用因果關系去解釋這一現象就會引發錯誤,比如得到結論說:批評比表揚更容易使人進步。光環效應:我們對事件的判斷受到與結論無關而與事件有聯系的其他事物幹擾。錨定效應:人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從一個初始值(錨定值)出發,在數值調整到自己認為正確的范圍後停止。(比如估算珠峰上水的沸點時,會從100度向下調整。)但這種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因此,當你可以給出錨定值時,你就可以影響人們的評估結果。在一個實際例子裡,超市以9折促銷湯罐頭,有一半時間擺瞭“每人限購12罐”的牌子,這期間買瞭湯罐頭的人平均購買7罐;另一半時間沒有這個牌子,平均每人僅購買瞭3罐。框架效應: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術後3個月內的存活率是90%”和“手術後3個月內會有10%的病人死亡”,雖然兩個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眾的積極感受,哪怕受眾都是醫生(專業人士)。啟發式判斷:處理自身不瞭解的問題時,人們傾向於找到一個簡單或熟悉的問題,並用該問題的答案替代真正的答案。可得性偏見:評估事件時,我們會給予自己有直觀感受的部分更高的權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瞭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團隊工作中的貢獻程度;高估經常被媒體報道的災難或疾病的危險程度。自信不可靠:比較可靠的專傢知識來自於有規律可循的領域,並應通過長期訓練積累而來,比如消防隊員、護士,等等。在規律尚未被人類掌握的領域,自信的專傢不會比猴子做得更好(作者所舉的例子包括股票投資和社會政治)。量化公式可靠:量化公式可以幫助修訂主觀判斷的偏差。比如,有評分表幫助的面試官會比單靠主觀判斷的面試官做出更準確的面試判斷。前景理論:人們規避損失的願望強於獲得收益的願望,即從損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於獲得100元得到的快樂。從演化角度看,這是因為風險厭惡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來。前景理論推論:人們傾向於在獲得收益時偏愛確定性,在遭受損失時甘冒風險。比如在100%獲得900元和90%獲得1000元之間選擇前者,在100%損失900元和90%損失1000元之間選擇後者。稟賦效應:為另外一個重要的行為經濟學傢理查德泰勒提出,人們會高估已經獲得的物品的價值(因為厭惡損失),除非這個物品的主要屬性就是交易(比如錢)。峰終效應:在作者所舉的實驗中,被試的手被分兩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後面的30秒水逐漸升溫,到最後就不那麼刺骨瞭。讓被試挑選一種方式再來一次時,多數人選擇瞭90秒的那種!總的來說,人們對某段體驗的記憶約等於體驗的峰值強度和體驗結束時強度的平均值。換言之,比起過程或過程長度,結局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