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4:53
分享勺子哥的這篇文章,因瞭小治今年開始上小學一年級,也因瞭我也幹著中國父母們都存在的糾結心理。
原文:意識其實是個容易被操縱的東西
作者:勺子
1.
前不久可兒加入少先隊的時候,我發瞭一篇博客,杯具的是好多人沒明白我在說什麼,甚至有人說:可兒真是聰明,把爸爸都給問到沒話說瞭。
我惱羞成怒,差一點就要關閉評論瞭,幸好,遠在美帝的海力兄弟及時出現,他說:「你也不必糾結太多,其實沒有幾個人知道某某主義是個什麼,就把那條三角巾當作個首飾好瞭。可以想見,如果不戴紅領巾,孩子肯定是會遭歧視的,紅領巾和幾道杠本身都是一種識別作用。」(閱讀註:我當時回復說——孩子能這樣單純地去想,挺好!是我們大人想多瞭。)
2.
今天中午,爺爺打電話給我說:可兒中午放學回來說下午要交錢,說是要買字典什麼的,你有收到校訊通的短信嗎?顯然沒有信息,我說讓可兒自己聽電話,我還沒開口可兒就搶著說:
可:爸爸,我們是要買字帖的,是練字的那種。
我:好的,可是為什麼沒有通知呢?
可:有的,老師 發瞭通知的,還有一個回執呢,在我書包裡。
我:那你為什麼不把通知帶回來呢?
可:我忘瞭!
我:那,那你下午放學記得要把通知帶回來好嗎,爸爸也問一下老師。
可:爸爸,不要,不要你打電話問老師。我們班的同學都買瞭的,我也要買(聽得出來,此時可兒已經有一點要哭出來瞭)。
我:你別急呀,爸爸會幫你買的,可是要說清楚是怎麼回事。
可:哦,可是,爺爺不給我錢!
我:我請爺爺給你錢好嗎?你別著急。
可:好!
說起來,現在的各種即時通訊工具真心是方便的,在接到爺爺電話,然後我確定又沒有接到校訊通短信的時候,我就立刻在女兒班級的 QQ群裡詢問大傢,也很快就有瞭回復:的確有發書面通知在孩子的書包裡,可是學校沒有說必須要統一買,是自願選擇的。但是可兒說:其它好多小朋友都有,所以她也要,她表示很著急。
事實上,如果不是講電話的時候同時在線確認瞭具體情況,我還真不知道如何跟可兒講,不給她錢吧,如果真有其事,她幼小的心靈會受到傷害:你們大人都不相信我。如果沒這事,那問題更嚴重。。。
3.
理查德 · 懷斯曼的《怪誕心理學》想來很多人都讀過瞭,去年他又出瞭一本新作叫《正能量》,在此也向朋友們推薦這本好書。下邊摘錄的,書中的這兩個實驗都與我上邊講的兩件事情有相關:
第一個實驗: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艾奧瓦州賴斯威爾的簡·埃利奧特是一個小學教師。1968年4月4日,小馬丁·路德·金遭到暗殺。
因此埃利奧特決定在班裡組織學生開展一場關於種族主義的討論。她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學生們對這一主題感興趣。當晚,她想出瞭一個大膽的計劃。第二天埃利奧特告訴班裡的學生:比起棕色眼睛的人,藍眼睛的人人種優越。一開始許多學生對此抱有懷疑態度,但是埃利奧特腦袋轉得很快,編出瞭一些偽科學的例證支持她的論點。她對學生解釋說,藍眼睛是黑色素沉積的結果,而研究證明體內黑色素這種化學物質含量高的人往往智商也高。
大部分學生相信瞭這種說法,然後,她進入到瞭實驗的下一階段。她對學生解釋說,因為藍色眼睛的學生更加優越,所以他們應該享有特權,比方說午餐時額外的食物、更長的休息時間、坐在教室前排的機會。相反,棕色眼睛的孩子們是學校裡的二等公民,他們隻能和其他棕色眼睛的學生玩,並且不能從僅供藍眼睛學生喝水的水池接水喝。為瞭使棕色眼睛和藍色眼睛學生之間的區分更加明顯,她甚至讓每組學生戴上瞭不同顏色的圍巾。
突然間,表現原理開始運作,這種行為上的變化使學生們的性格也產生瞭極大的改變。藍色眼睛的學生變得自負、專橫,而棕色眼睛的學生變得羞怯、恭順。結果,在各種測試中,藍色眼睛的學生表現得比棕色眼睛的學生好。
幾天後,埃利奧特告訴學生們,她犯瞭一個錯誤,事實上棕色眼睛的學生比藍色眼睛的學生更加優秀。突然間,學生們的身份意識發生瞭變化,藍色眼睛的學生變得內向起來,而棕色眼睛的孩子表現得更加果斷。實驗的最後一天,她告訴學生們其實藍色眼睛和棕色眼睛的學生沒有什麼不同。她設計這個實驗,主要是幫助學生們瞭解被歧視的滋味,然後讓學生們摘下圍巾。許多孩子哭瞭起來,並且互相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