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5:37
最近我在慢慢看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這本書,這位老人傢很好的把心理學和經濟學交叉瞭起來,探討瞭感性與理性、直覺與邏輯等等對思考的影響。在此借松鼠會的一篇文章——《人類的頭腦總那麼理性嗎?》推薦一下這本書。
文/量子熊貓
有的書有智慧,有的書有趣,而有的書重要。《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算是一身兼具三者。有智慧,是說這本書包含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教授幾十年來就行為經濟學、決策與判斷等問題的研究;有趣,是說這本書作為一本科學書籍,針對的問題恰好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拿主意”、“估計”等認知活動;重要,因為卡尼曼教授已經78歲,雖然直到最近一兩年還有學術論文發表,但許久沒有出版面向大眾的書籍瞭,我們能看到的他的上一本中文著作還是1982年出版的論文集《不確定狀態下的判斷》(中文版出版於2008年)。這一次《思考,快與慢》一經推出,就登上瞭美國各種嚴肅書評刊物,並被迅速引進中國,讓普通讀者有機會一窺一流學者最精彩的學術思想。
腦子裡的“快”“慢”系統
“思考,快與慢”,正如書名所提到的,卡尼曼一上來就在書中把我們的認知系統劃分為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幾乎不需要我們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務;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就需要我們集中註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例如:一眼辨別兩條線段的長短隻要系統1工作即可,而估算幾條線段的平均長度,則非要系統2出馬不行。記住,系統1雖然不精確,但是卻時刻待命,總能完成任務(盡管質量不敢恭維)。系統2卻常常偷懶,精力有限,除非付出主觀努力,否則很難做出點什麼。在一個著名的實驗中,科學傢讓我們觀察一個打籃球的視頻。其中,穿不同隊服的人們不停地傳球;我們需要數出一種顏色隊服的人共傳球幾次。結果,視頻中出現瞭一個穿大猩猩服裝的演員,大部分人都會對他視而不見。計算傳球占用瞭我們的系統2,發現大猩猩這樣的任務就無法完成瞭。
這種差異,使我們的直覺充滿錯誤。卡尼曼和其他科學傢的實驗表明:復雜而華麗的句子,讓我們覺得信息量豐富、容易信服,盡管可能它們什麼都沒說;咬住一支鉛筆保持微笑的表情,看待問題立刻樂觀起來,因為大腦無法分辨自己是真的高興,還是僅僅被一根小木棍抵住瞭嘴角———正是認知系統的這種不可靠,以及通常我們獲得信息的不完備,讓我們更可能依賴一些簡單的辦法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認知任務。
我們的“簡單”辦法
我們賴以生存的“簡單”辦法,在處理日益復雜的問題時經常暴露出毛病。例如,我們從高中高年級時開始接觸的概率,常常超越我們的常識,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似乎不喜歡它。
琳達的故事是作者最為精彩、也是爭議最多的實驗。作者給參與實驗的人一些描述:“琳達,31歲,單身,一位直率又聰明的女士,主修哲學。在學生時代,她就對歧視問題和社會公正問題較為關心,還參加瞭反核示威遊行。”之後,作者繼續給出一系列描述:“琳達是小學老師。琳達在書店工作,她還在學瑜伽。琳達積極參與女權運動。琳達是婦女選民聯盟成員。琳達是銀行出納。琳達是保險推銷員。琳達是銀行出納,還積極參加女權運動。”好,到這裡請先停一停。讀者不妨在心裡對這些描述做一個排序,哪些可能性更大。記住你的答案繼續看。
和很多讀者一樣,大量參與實驗的人都將“琳達是銀行出納,還積極參加女權運動”這個描述的可能性排到瞭“琳達是銀行出納”之前。但是等等,按照概率論,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概率要小於任何一件啊(實際上是兩件事獨立發生概率的乘積)。但是,因為之前對於琳達大學時生活的描述,很多人都對女權運動這件事非常看重。
對概率問題的非理性思維還常常引發公共事件,最典型的莫過於安全問題。焦慮情緒讓我們高估風險,隻要想一想我們身邊那些聽起來極不可信的食品安全謠言就不難發現,盡管有些謠言到瞭荒唐的地步,但是因為關系到健康,我們通常喜歡采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進一步,我們習慣上要通過因果聯系理解事物,結果經常把僅僅是相關的事物理解成瞭前因後果。更有點意思,也有點悲哀的是,小樣本經常帶來巨大的統計風險,但是我們還是喜歡誇大自己的經驗,讓身邊的世界顯得簡單而有序,忽略掉那些展現世界復雜多變的證據。而根據卡尼曼等人的研究,實在有太多的事情僅僅是因為運氣,我們卻更喜歡將他們歸因為一個我們能接受的理由。有點諷刺的是,書中舉瞭一個例子,研究那些年薪極高的股票交易員,如果看他們多年的業績,就會發現,與其說他們有什麼天賦或者秘訣,不如說他們隻是某些年頭運氣好。長遠看來,大傢的投資能力並沒有什麼大的差異。卡尼曼甚至建議,對於復雜的社會問題,專傢的預測也不一定好到哪裡去。清楚瞭解人類理智的限度,這可能是智者最大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