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55:31
盡管此書對美式民主的弊端多有披露,有人對此書的一個批評仍然是其大大美化瞭美國的民主,而且高估瞭美國勝利聯盟的人數。有研究表明很多美國選民的意志並沒有在獲勝後得到體現。但不論如何,這本書的基礎論述是可取的。在我看來此書並沒有把民主神聖化,它隻是用一個有點憤世嫉俗的態度告訴讀者,獨裁體制收買少數人,民主體制收買多數人,本質都是收買。
我讀此書的一個突出感受是民主的本質就是讓老百姓過好當前的小日子,而不要談什麼長遠目標和偉大理想。有人認為民主是一個手段,其實民主本身就是目的。書中列舉好幾個研究數據,說明在相似經濟發展條件下,民主國傢的教育與醫療水平,地震等自然災害死亡人數,都明顯優於獨裁國傢。一個有意思的統計是越是獨裁國傢,從首都機場到首都市區的公路修得就越直,因為獨裁國傢征地更容易。
我們甚至可以說民主制度就是一種以滿足人民短期利益為目標的福利制度。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現象就是所有政府都樂意借錢,因為借錢可以自己花,還錢則是下屆政府的事。而且就算你不借錢,你的競爭者也會借錢,還不如你借瞭錢,給政府負債,反而讓競爭者不好接手。政府借來錢不必生利,直接分給聯盟收買人心就行。唯一能限制獨裁政府借錢的是別人願意借給他多少錢。唯一能限制民主政府借錢的是他萬一還不上債會被降低信用等級。本來經濟增長的時候正好還債,但西方政府沒有這麼做,他們有錢瞭也不還。當一個政客批評別的政客不顧國傢長遠利益借錢花,他的實際意思是說怎麼這錢不是我借的!
盡管民主也有很多弊端,它仍然比獨裁強得多,絕大多數人恐怕還是寧可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傢裡。那麼到底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傢?民主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政府必須是人民納稅養活的。如果這個國傢擁有石油之類的自然資源,獨裁者隻需把這個資源控制在手裡就能確保足夠的收入去喂飽聯盟,那麼他就任何時候都不需要什麼民主。我們現在看緬甸似乎有民主化的跡象,但是按此書分析,緬甸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軍政府靠賣資源就能獲得巨大收入,在這種情況下想搞民主很難。隻有在國傢收入必須依賴稅收的情況下,獨裁者為瞭獲得收入才有可能給人民更多自由,市場經濟才有可能。俄羅斯現在民主程度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油漲價瞭。此書甚至設想如果當年石油也有這麼貴,可能戈爾巴喬夫根本沒必要搞改革。
實行民主的另一個條件是最好在這個國傢的建政之初,聯盟的人數就比較大。有人把華盛頓施行民主而不稱帝歸結於他的個人美德,這是大錯特錯,其實華盛頓哪有稱帝的資本!美國建國靠的軍事力量本身就是各州組成的一個聯盟,根本不是誰一傢獨大的局面。
那麼現在世界上這些獨裁國傢,怎樣才能過渡到民主呢?一個常見的論點是認為經濟發展會帶來民主。這個論點的邏輯是說經濟發展必然會讓人民變得更加自由,而富裕和自由的人民必然會要求更多的民主權利。此書對這個論點不屑一顧。問題是當一個國傢的經濟增長,其政府的收入也會上升,領導人手裡有足夠多的錢可以很好地安撫聯盟,他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搞民主?歷史的經驗表明反而是一個國傢經濟出現嚴重問題,乃至於領導人沒錢瞭按不住聯盟的時候,這個國傢更有可能突然實行民主。從這個角度說經濟危機的時候借給獨裁者錢,等於幫他維持統治。為什麼幾年前埃及發生瞭革命?此書提出這是因為軍隊沒有像以往一樣鎮壓上街群眾。而軍隊之所以旁觀是因為穆巴拉克沒錢瞭,聯盟感到他已經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穆巴拉克之所以沒錢,則是因為正好在經濟不行的時刻美國減少瞭對埃及援助。
歸根結底,民主的本質不是選舉,而是聯盟人數多。所以民主化的根本辦法就是擴大聯盟人數。但是這一點不能指望領導人,因為根據權利規則,領導人在任何情況下希望的都是減少聯盟人數。而另一方面名義選民則在任何情況下都希望擴大聯盟人數。真正能讓聯盟擴大的,其實是聯盟本身。獨裁國傢的聯盟成員本來是不希望聯盟擴大的,因為聯盟人數越少,每個人能得到的利益就越大。然而人數少也意味著存在不安全感,領導人可以隨時替換他們,這還不算在政權更迭的時刻聯盟本身能不能繼續存在都成問題。這樣聯盟有可能會樂意增加人數來換取安全感。我們看有人評價前蘇聯解體是《來自上層的革命》,也許就是這個機制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