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的自由批判

2016-08-13 16:55:39

中國鮮有人將哲學的普及作為己任的,雖然大學裡學習哲學的人並不少,但我們的國情讓大多的專業與就業和人生都無多大關系,或者大傢註意不到這種聯系。

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的傳統哲學流傳到現在,在大多數人眼裡更多的是一種心學,關註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與運轉,缺乏對自然、邏輯的思考。在如今技術至上的年代,如此的哲學基礎顯然無法滿足我們的理論需求。

從這個角度看,羅素和其他所有科普者一樣,是將普通大眾與人類社會中積累起來而又高高懸掛的精華牽線搭橋之人,我看得雖然還不太懂,但也大致知道瞭哲學的發展歷程,從傳統到現代。

最尊敬的老師曾經說過,“每一門學科歸根結底到最後都會回歸到哲學。”這讓我非常崇拜哲學傢,覺得他們智力非凡,是對任何一門學科都很有見地的全才之人。粗略地看瞭那本難懂的《我們關於外間世界的知識》,果然和我想的一樣,羅素對於哲學和數學還有邏輯看起來都很懂的樣子。“從他眼中看西方世界一定會有和我們不一樣的理解”,看全球通史時就有這樣的感覺,本國編寫的歷史和其他國傢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事實相似,但不一樣的價值觀透露出來的信息卻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思想碰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意義也正在於此。 但是這本書卻沒有看完,按照我看枯燥無味書籍忍耐力的前史來看,應該不至於如此懈怠,我把原因歸結為:我現在也是有價值觀的人瞭,不是誰隨便說什麼我都信的。

開篇的導論是對於西方世界思想中的“異端”:馬克思主義、工團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一些論述。首先從思想的自由入手,然後過度到政治與自由,還有對美國政治自由歷程的介紹與分析,接著是社會,最後是宗教。對於這三種異端思想的介紹也是我看的最仔細的部分。羅素從一開始倒是抱著一種比較寬厚的姿態,認為它們的產生也不無道理,“可以肯定地說,他們的根本動機是在自我之外,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工團主義的先驅們大都因為不甘放棄自己的主張而身陷囹圄,遭到放逐或受貧困的折磨;這種行為本身就表明他們奮鬥的目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瞭全人類。”但這種評價缺乏瞭對其產生的社會背景的分析和其思想的學術和社會意義的探討,將其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作類比,雖然有其一致性,都是在某一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脫離於當時主流之外的社會思想流派,但是既然本身就身處當下的社會中卻不進行實際的各因素分析,籠統地將其與歷史上曾經的“異端思想”歸為一類,將思想傢們的個人特質當做關鍵要素來分析,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我每每對不同的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論述尤為關註,想看看思想的差異能因外力產生多大差別。其實國外的經濟學傢大多批判馬克思主義,我也逐漸覺得他過於註重階級性的分析,就實用性和解決問題來說並沒有斯密凱恩斯和制度經濟學的那一套管用。但實際上每一項經濟理論都是有其著力點的,不會有面面俱到的理論,更多地應該在眾多的理論中找到其最有解釋力的部分。

羅素對於《資本論》的評價就頗為簡略,“這一學說異常復雜,作為一個純理論來看,它的條理不是太清楚,毋寧將它看做馬克思用抽象語言表達出的對這個吃人制度的控訴。”這段話的翻譯可能是比較偏愛魯迅的文筆,但我也要對羅素究竟有沒有看過《資》表示懷疑,畢竟大部分的篇幅並不是在“控訴吃人的制度”,而是相當嚴密的對資本主義制度如何運行進行分析。在之後他對於《資》中工人境況舉例的批判評價也讓我覺得是之前的那個感覺——舍本逐末。

羅素作為一名哲學傢或者思想傢,給出的自己設想的社會前景裡,缺乏一種邏輯的推理和嚴密的論證,更多地是對自己所看到的觀點的主觀堆積以及一種言語上的不規范描述。雖說這並不是專門的社會類書籍,但是我卻沒有看到所謂的“早期的嚴肅的政治理論著作”中應有的分析,最起碼在這一章完全沒有展現。而對於該書的評價中提到的“羅素主張對自由的限制,甚至把自己說成是社會主義者”,我覺得應該往相反的方向思考才對。雖然以我高中對羅素的瞭解,他對於全世界的反戰、女權以及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顯示瞭其思維的寬度,但是書中起碼在前兩章中對於不列顛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對比上卻有著一種強烈的優越,對於意識形態的差別譬如對德意志以及蘇聯都抱有相當大的不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