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印象 襟領江湖

2016-08-13 16:57:11

精妙的遊記散文,情景交融,妙筆生花,雋永含蓄,動人心弦。

今天就分享光臨的四篇精彩遊記散文。

    撫州印象之祭奠湯墓撫州印象之湯館散記撫州印象之雨潤文塔撫州印象之再駐大覺寺

第一篇:撫州印象之祭奠湯墓

剛到撫州,我就犯下瞭一個不該有的過錯。

正值清明時節,竹草青青,靡雨霏霏,行人足急,整個兒憑吊的曲調。那天,我卻溜失瞭咫尺、祭拜“清遠道人”湯顯祖的心境。

自幼就有一樣傷感懷舊的情愫,時不時地念叨著逝去、流失的情感。那個清冷的響午,我就是和著大學同窗那樣的驚訝和激切,在東華理工的本部校園敘著舊。別瞭二十餘年瞭,相念不少,相見無多,都風風雨雨、鬥轉星移的,感慨良多。“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都嫌不夠,何況三兩條曲徑,七八處來回?漸漸地,熙熙攘攘的樓宇,仄仄平平的書聲,靜靜謐謐的荷塘,都漸漸地灑落在我倆隨意的腳印影子上瞭。

忽然我嗖地扭頭回望著就剛剛橫過頭頂的那一桿白石梁,兩個舒體凹字靜靜地自右而左鑲嵌半空:湯墓!

同窗顯得很是懊惱,連忙駐足給我解釋:隻顧說瞭,忘瞭介紹!回頭回頭,這是湯顯祖墓,不可不去,不可不悼。他知道,我們都有這份情結。我忙轉過身,欠著腰正正地鞠瞭一個深躬,然後牽著他的手說,走吧,我專門再來。

湯公是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是撫州的另一張臉面。怎麼能如此錯過,即使我是初來乍到,也不該如此待侍。

今年春節邊上,我在現代化的南昌特別觀看瞭一幕貫縱江西數千年蕩滌古今的情景劇(贛鄱風情)。之中講陰陽圓缺和悲歡離合的那一幕,本身就是由文藝作品嵌入的,如夢如醒,如癡如醉,酣暢淋漓!他的作者恰恰就是湯顯祖。

湯公是一個才主。自幼豪情才氣的他用一身的淬煉,以闊傢女杜麗娘的淒淒慘慘為經,用窮書生枊夢梅的真真切切為緯,編織出瞭一段起死回生、驚天地泣鬼神的浪漫主義旌曲。他把鴛鴦蝴蝶寫出瞭晶瑩剔透,他把悲歡離合寫岀瞭才子佳人,他把“海鹽腔”(湯顯袓故鄉的一種流行的地方戲)寫成瞭《臨川四夢》,他把大明朝代“臨川派”寫就瞭“中國的莎士比亞”。

湯公是一節傲骨。他出生在書香門第,聲望高企,二十八歲已經是名聞天下的才子。但他不願意替高官捧場而數次得罪當時的宰相張居正,兩次考試都落瞭榜。直到張居正死後,三十四歲才考中進士。後來又因幾次拒絕大官僚們的籠絡,直諫當朝而差瞭個閑官,並旋即被貶至偏遠縣官。可他並沒有消沉,反而把縣城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反對他的人依然要罷他的官,便毅然辭帽歸田,在撫河之濱躬耕農畝、筆做書田。

這,我是知道的。他作文的淒美,做人的悲壯!誰能不知道?

隔天的傍晚,我沐身清衣,整理好瞭思緒,獨自踱步回到我過錯的地方。

三三兩兩悠閑的行人自然並不覺得我的凝重,自然也不覺得這並不寬闊的肅靜的緣由。我以故鄉祭奠先靈最隆重的行式,自正入口而出口逆時針,繞墓室和墓基三個回合。然後靜謐地端坐在墓碑的正前方,整整一個小時。

這是一個不大的處所,一塗暗白色的、飄著青黑色瓦簷矮墻,和著折著荷塘,緊緊地把那塊參滿老樹的墓場圍住,外側是掩著梢尾的硬竹,內側就是鋪著卵石、墊著粗巖、拱著圓頂的墓室。我在想,五百年瞭,“攢古今之千變,極人物之萬途”,湯公在哪兒呢?你是在這嗎?都茫然無知。

湯顯祖辭於公元1616年,這一年恰好英國大戲劇傢莎士比亞也告別瞭他的真實讀者。就這樣,東西方兩座戲劇泰山同時轟然倒下,世人從此缺失瞭數百年的經典。

在湯墓的正前方,那塊不大的墓銘勾起瞭我莫名的興趣。寫著些什麼呢?我半蹬著。

原來,湯顯祖的墓地最初並不在此,而葬於臨川古鎮,撫河江邊、文昌橋近的翠綠湯傢山上。之後因時亂世難,墓地競招不義。清光緒年間,臨川代理知縣江召棠因傾其曾修繕。之後又是幾遭夷平,即便在新國度,也是幾經廢興,並於1982年,遷址市區的人民公園。

可曾知?西邊莎翁葉落歸根,一直長眠在故鄉斯特拉夫德鎮、他傢鄉的一座小教堂旁,點過五百年的朗經頌文,數著五百年的晨鐘暮鼓。而東邊的湯公,卻隻依偎著一處積年移遷、累次覆翻的殘塚破墓。真可謂滄桑興毀湯公墓,輾轉往復終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