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到想看的邏輯

2016-08-13 16:57:21

文/於震

每文一評:

這篇文章收藏瞭好久(原文附後),時不時的會拿出來看一下,作者文章中的觀點不止適用於電影和足球,與其他領域的諸多現狀也頗有契合的地方。

如今上網,吐槽已經是一個必備的技能瞭,不瞭解網絡前沿的流行語,不看幾個神回復,你都不好意思和周圍的人打招呼,一個笑話脫口而出,隻有你沒附和,瞬間一種跟不上時代的感覺油然而生,隻恨昨天怎麼就手賤沒刷幾頁糗事大百科。

再談到爛片為什麼高票房,大傢心裡都跟明鏡似得——看是因為想知道到底有多爛。其實大傢都知道根本不是什麼激發內心真善美的神作,反而有些小清新的電影得不到關註,因為小清新怎麼用來吐槽?

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隻有美好的事物才能得到大傢的議論,才值得大傢去追捧,但是現實卻是審醜讓我們怡然自得,仿佛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生活趣味,對啊,你看笑的比花兒還燦爛。

要是真談個修養和內涵,那種片一個電影院能睡一半,然後沒說兩句就給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評價,你瞬間沒瞭底氣,怎麼想這評價都是罵人的話,贊美成瞭諷刺,吐槽獲得認同,這真是TM喜聞樂見啊。

你簡直就是想不通這世界到底怎麼瞭,這遊戲還怎麼玩!追本溯源這或許是我們的錯又真不能怨我們,中國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矚目,但這個速度卻付出瞭很大的代價,幾代人都成瞭發展的犧牲品,生活多元化被濃縮成瞭一條,美好的生活幾乎隻有一個標準——花錢無顧忌。一到周五聽到最多的就是周末怎麼過啊!參加個什麼讀書會,什麼公益活動你覺得那根本就是勞心勞力,怎麼想也不算娛樂,但是除瞭逛街、唱歌、看電影,你還想不出什麼成本低還更有意義的事情,一想到兩邊怎麼才能兼顧,那簡直就是一句”臣妾辦不到啊!“

可是這仿佛又真的怨不瞭我們,經濟的發展沒讓普通人有更多的消費能力,騎馬,賞花,踏青,連打個羽毛球都覺得是高富帥和白富美才有權利幹的事,我和我的小夥伴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啊。

所有的情緒出口集中在僅有的幾個去處,於是造就瞭今天無吐槽,不生活的局面,無奈卻又真實,你為瞭合群,為瞭不被孤立,你隻能那麼幹,於是你習慣,麻木,最後成瞭推動這件局面繼續僵化的一份子而渾然不知。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資本再聰明不過瞭,它知道影片的格調不重要,因為隻要有錢,就能成為人們的焦點,那麼當人們想找點樂子的時候,它成為瞭不得不做的選擇。

中國的發展之快讓我們看到瞭更高,更好的標準,但是過快的發展讓我們的根基不深,做不出同樣好的東西,而這並沒有阻礙我們有一個強國夢的欲望,我們希望創新也有矽谷,我們希望互聯網和IT也有喬佈斯,我們希望諾貝爾也有中國,我們希望維和也有解放軍,我們希望足球可以踢平巴西,但是因為根基不穩,因為制度不完善,因為改革不徹底,我們時而欲望時而失望,於是沒瞭喬佈斯有瞭雷軍,於是莫言被熱捧,於是創新工場成瞭標桿,於是是個人都要保衛釣魚島,於是足球成瞭人們心裡永遠的傷。實在不是真有什麼讓人仰望的力量,而是在這欲望又失望的年代,一點火光,就足以讓人們去期待黎明觸手可及。

原文:

文/草威

前段時間,發生瞭兩件激起民憤的事,一個是《富春山居圖》,一個是中國足球1比5。它們帶來的話題排山倒海,日夜不歇,在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四大銀行鬧起錢荒的大局勢下,悍然占據瞭輿論風暴的中心,最終在一片聲討中爛掉瞭。當然,這麼說並不準確,它們本來就很爛,人們又偏偏習慣瞭一直談論爛的東西,談到話題也爛瞭,一聽就想吐為止。

越爛就越受關註,如蠅逐臭,讓醜的東西創造社會價值,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中國足球的爛由來已久,逐漸發展成一個高度成熟的群眾發泄通道,不少人下意識裡盼著它能再爛一點,當然這很難。中國電影與中國足球稍有不同,它時而正常時而無望,但眼下這種競相花大成本拍爛片的現象,確是近幾年電影市場大熱之後才出現的。

《富春山居圖》就是一部在奇怪的環境下拍出的奇怪電影,然後它奇怪地取得瞭票房佳績。它比電影更加離奇的成功路線足以垂范天下,這有助於我們讀懂今天的中國。

影評人全部唱衰,軟文無人敢接,都無大礙,隻要罵聲別出心裁,照樣維持著話題的熱度。在影院裡身先士卒的網絡紅人們沒等看完就掏出手機編瞭各種好玩的段子,讓你拍桌大笑,意猶未盡,最後他們還不忘提醒你,可千萬不要去看啊,但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的效果相當於“未滿18歲禁止入內”。種種這些,使得《富春山居圖》猶如披上瞭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產生瞭一種莫名其妙的“不看會遺憾”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