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58:41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
你可以通過經驗、耐心,以及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打造一間以信任為基礎的教室。孩子們知道你公平待人,可以依靠。孩子們知道隻要身邊有你,就很安全,而且還能學到事情。以信任為基礎、毫無恐懼的教室,是孩子們學習的絕佳場所。
話雖如此,信任的基礎並非中期目標,也不是最終結果,它隻是一個好的開始。這種事我們看太多瞭:跟著一位好老師的學生表現突出,但某日,老師因病或開會不能來上課,改由其他老師代課,原本運作良好的教室,竟然變成鬧哄哄的寵物之傢。可悲的是,我還遇到過以此為榮的老師,認為這凸顯瞭他們的教學才華——別人控制不瞭的孩子,到他們手上全都乖乖聽話。最近我聽到一位老師這麼吹噓:“我的學生隻跟我看電影。他們說,要是我不在,電影就沒意思瞭。”他忘瞭一件事:老師可以帶班級,但決定這個班級優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學生。
我在過去這些年來嘗試過各種方式,希望營造出好的班風,引導學生為“對的理由”循規蹈矩。這個目標本身就是個苛求。要在一個孩子們把廁所地板尿得到處都是尿、在課桌上亂寫,甚至根本不想上學的環境裡找到培育品德的共同語言,確實很困難。
但是我找到瞭。我在教學方面得到的勝利,絕大部分都是長年累月披荊斬棘、痛苦勞動的結果。腦袋像電燈泡一樣,突然一道靈光乍現,讓我當下就知道該怎麼去做的情況,可說是少之又少,而這樣的靈光竟然就在某個美好的夜晚從我的腦袋裡一閃而過。
那段時間我在規劃課程,題材用的是我最喜歡的書《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當天夜裡,我正讀著從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道德發展六階段”的觀點分析書中各角色的研讀指南。這篇指南寫得太好瞭。“六階段”不但簡單易懂,更重要的是,用它來教我要孩子們學習的東西,是再合適不過的瞭。我很快就把“六階段”導入任教的班級;現在,“六階段”已成為凝聚全班的粘著劑。信任是地基,“六階段”則是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成長的基礎建材。我甚至用“六階段”來教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傢庭教育的結果也讓我極為自豪。
我在上課的頭一天就把“六階段”教給學生,但不期望他們立即應用在自身行為上。“六階段”和那些號稱“照這二十七條規則做,你也可以培養出成功孩子”的過度簡化方法不同,它需要的是終其一生的努力。這6個階段描繪出美麗的路線圖,而學生們的熱烈回應,總令我驚訝不已。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從踏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大多數的孩子就開始接受第一階段的思考訓練,一切行為幾乎都以“不惹麻煩”為原則。“安靜,老師來瞭!”孩子們緊張地彼此告誡。他們做作業是為瞭不惹麻煩,他們排好隊是為瞭讓老師高興,在課堂上安靜地聽講是為瞭贏得老師的寵愛。而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的我們,總是威脅說“不乖就要你們好看”,或是“等你爸回來,你就倒大黴瞭。”這種思維不斷地被強化著。
但是,這樣教小孩對嗎?第一階段的思維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
在上課的第一天,孩子們很快就承認他們過去多半生活在第一階段。當然,有些孩子已經進入更高階段,但每個人都承認“不惹麻煩”仍是引導行為的一大力量。回想童年,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因為相信“本來就應該做功課”而把功課(尤其是很無聊的那種)做完的?我們通常隻是不想惹麻煩才做完功課的,不是嗎?
教書第一年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某日,我外出參加一場數學訓練會議,我帶的班在我外出開會時秩序大亂。第二次我因故無法上課時,我想確定孩子們不會再次“讓我難堪”。我用很兇的口氣說,要是有人不聽代課老師的話或沒有做好分內工作,等我回來時他一定會很慘。這麼做很有效,但孩子們除瞭知道“要害怕我的憤怒和權力”之外,什麼都沒學到。
經過一段時間,我才明白這個策略其實是無效的。就和許多資深教師一樣,我很不好意思去回想早年的種種愚行。現在,我會在上課的第一天就開始和孩子們建立夥伴關系。我會先請孩子們信任我,同時承諾對他們的信任,接著要他們把第一階段的思維拋在腦後。如果首要動機受到如此嚴重的錯誤引導,他們的一生將毫無作為,而我也絕對不會再犯灌輸第一階段思維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