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

2016-08-13 17:01:39


克裡斯·加德納:當人們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對你說你也同樣不能。

Chris Gardner: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克裡斯·加德納:有瞭目標就要全力以赴。

Martin Frohm: What would you say if a man walked in here with no shirt, and I hired him? What would you say?
馬丁:如果有個人連襯衫都沒穿就跑來參加面試而我卻錄用瞭他,你會怎麼想?

Chris Gardner: He must have had on some really nice pants.
克裡斯·加德納:那他穿的褲子一定十分考究。

I’m the type of person,if you ask me a question, and I don’t know the answer,I’m gonna tell you that I don’t know.But I bet you what: I know how to find the answer, and I’ll find the answer.
我是這樣的人,如果你問我一個問題我不知道答案的話,我會直接告訴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證:我知道怎樣找到答案,而且我一定會找出答案的。

稿件原文:http://www.zuoyeblog.com/archives/318

點評:分享知乎上諶斌對“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或天份在哪?”的解答——

長時間做一件事,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擅長。
----------------------
【以下都是個人扯談】

(從問題來看,隻是想知道對吧,那我就大著膽子囉嗦,大著膽子發散這話題瞭。)

所謂溫水煮青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意識到,也很難承認自己一直以來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內做事。
又因為從前不努力,讀書時不認真,可能高考時就“被選擇”瞭,而後一路的“被選擇”,不知不覺已是泯然眾人。
互聯網時代,花花草草各種誘惑難以抗拒,再無心力用1萬個小時去專註地做某件有興趣的事,如身陷泥潭一般。
以上可能是我和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的感覺吧。
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個問題。並準備馬上著手自我分析一下。

言歸正傳,我覺得,興趣、擅長、天份,完全就是三回事。

看過《異類》之後,我覺得1萬個小時這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當然,不一定非得1萬小時啦),這對應的是擅長。而擅長的事,不一定是有興趣,有天份的事。下面就進入自我吐槽時間:

我對籃球一直有興趣,我粗略算瞭一下,花在上邊的時間,肯定有1000小時以上瞭。但看看我這身高,看看我這視力,看看我這肌肉,看看我這腦袋瓜子,既無天份也談不上擅長。雖然我運球運得飄逸如風,過人如跳躍的靈魂,抓籃板的意識和技巧完全師承羅德曼,傳球如基德一般無私,勾手如假巴爾一樣自如,皺眉如喬丹一般有氣質,防守如佩頓一般粘人,斷球如艾佛森一般快如閃電,三分如米勒一般神準,但,隻要面對1.8的體育生,我立馬就歇菜瞭。

我擅長在網上跟人扯談,但這個也不是天份,因為扯得多。這個肯定有1萬小時瞭。

下面說說我曾經認為有天份的亮點:

好些年前,我感覺我在文學方面可能有點天份,人有瞭這種盲目的自信,就願意不斷的寫,寫詩啊隨筆啊小說啊,覺得自己真特麼有天份啊。大三的時候,拉瞭一個吃喝嫖賭的同學一起寫,沒想到那傢夥才真是有天份,發現他有天份的同時也就發現瞭我沒天份。後來有一天,那些寫過的東西因為換電腦導致消失,我如釋重負。

於是我轉頭去研究哲學。我覺得我真特麼有天份啊。我25歲那年,跟一個32歲的作傢聊天,因為他喜歡尼采,我於是大言不慚地告訴他,尼采是個懦夫,我能逐條反駁尼采。(現在想來,非常慚愧,當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引得他悖然大怒,簡直要跟我打起來。我那時覺得我完全理解瞭民主是什麼,完全理解瞭哲學是什麼,興致勃勃的一通宵寫1萬字,得意洋洋地告訴女朋友,我感覺我是個哲學方面的人才,我現在應該腫摸才能把自己弄進中國的科學院去?我心急如焚,寫這麼好的東西,尼瑪得趕緊地讓那堆國內哲學傢們看到啊,這麼好的苗子得好好培養啊。後來看得越多,越發現自己啥也不懂,完全沒入門。

後來工作瞭,我開始看市場營銷方面的書。我覺得我真特麼有天份瞭。我看瞭一個月書,就能跟CEO就市場營銷中諸多概念進行深入的討論,提出我的質疑,並且很多問題他都沒法回答。一個月時間裡,我不但深刻的寫出瞭戀愛中的市場營銷一篇好文,還寫出瞭上萬字的市場營銷講義,供講師作講稿,講一堂面向大學生的市場營銷課。(那會在做面向大學生的職場培訓)。但後來我發現,真讓我去做市場營銷,我又是一坨菜。(兩次在創業公司創業,都集體陣亡瞭),顯然我在市場營銷方面,就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