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2:14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瞭,一種知識要具有真理的身份是極不容易的事情。這意味著,真理其實少得可憐,實際上在操縱著我們的思想的東西是一大堆不可靠的知識和亂七八糟的想法。有趣的是,那些不可靠的知識卻在事實上給人類帶來數不清的成功。
關於知識的辯論:
為瞭避免不必要的爭議還是要先聲明:我非常尊重知識以及樂於求知的人。
但是,我個人對於知識是越來越沒有興趣瞭。因為大部分的知識都是靠分析研究得來的,是自上而下的。牛頓給出瞭萬有引力方程,我們去分析驗證發現它果然是正確的,然後這個方程就成為瞭知識,但牛頓為什麼就想到這個瞭呢?這個方程是如何從無到有的?我們看到一個海報設計得很不錯,就會去分析研究它的構成:色彩用得不錯,這個字體也很好,然後就會總結歸納作為一些知識記下來。但這個設計師為什麼會想到這麼設計呢?它的創造過程是什麼樣的呢?我們隻看到完成的作品然後去試圖往回追溯它的源頭,但這樣的努力往往徒勞無功,因為過程中的無數細節都被隱藏瞭。
現在信息獲取變得非常容易,隻要你願意花時間閱讀就可以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而且現在有電視問答節目,有各種問答網站,所以知識也盡可以在這些地方發揮作用。不過不幸的是,那些知識也許隻能用在這些地方。如果你隻是把求知當成一件和打麻將一樣的業餘愛好,整天在問答網站上泡著也無可厚非,但我想大部分人學習的目的應該是成為更好的人或者提高技能和創造力,所以努力學習那些知識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沒有任何幫助。如果知識淵博就可以產生創造力,也不會有“書呆子”這個詞兒瞭。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文藝青年掌握話語權的原因,一直以來“多讀書”都被認為是一件好事,很少有人提到讀太多書的壞處。我現在覺得讀書除瞭一定可以增長知識之外,其它的作用都值得商榷。盡管一定的知識儲備是必須的,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創造的話,就應該少讀書,多創造,隻在需要的時候讀書。前幾天看到的一段話也放在這裡:
“閱讀是危險的。無論是自然語言或設計語言,都具有某種語言上的邏輯;以自然語言閱讀、寫作,並不符合創作時的邏輯,且自然語言的邏輯經常成為創作邏輯的障礙。但矛盾的是,為瞭構築創作邏輯,我們必須閱讀。若沒有閱讀,無法創作;創作是從閱讀開始。”
最近一直有這個困惑,而且這種牢騷非常的政治不正確,不小心就會被別人認為是“反智”,不過現在不怕瞭,我是文傻嘛,沒知識不愛學習太正常瞭。
我有不同的想法,或許我一直認為不同人看瞭便會不同的認識吧。
的確如此,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學的知識,更多的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但即便如此,它所教授你的難道就是要讓你成為一個書呆子嗎?語文課程能夠讓我們增加語感、增加我們的閱讀深度和廣度,數學教會瞭我們最基本的算術,英語則是我們交流語言的一種,生物、歷史、物理、化學等等都好,教會我們的,不就這知識,不就這生活常識嗎?難道真要我們都追溯源頭嗎?假設我們是一名普通的讀者,看散文、小說,我們會極力去融入到當中的意境去,看得深點甚至可以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境。隻是,若不是這方面的專傢,也難以研究深入,即使旁人為我們講解,也一樣不理解罷瞭(以前我們老師跟我們講魯迅的文章,當時即便在高中的時候,也不是特別地清楚瞭解作者所要表示的意圖)因而,追溯源頭,不是每個人能做到的,也不是每個人要做的,不是嗎?
剛才扯有點遠瞭,其實,關於閱讀,其中的關鍵便在於:思考。所謂的“書呆子”是那種隻會看書,卻不懂得思考不懂得應用的人。如果說閱讀多瞭的話,有問題的話,那便在於不會閱讀的法子,再者便是讀多瞭,知道的多瞭,便也於多瞭一種羈絆?(隻是這羈絆可能由於個人前期的認識而造成對後續情況一種相似的判斷)
我們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都一一溯本求源,但是隻要有自己精深或者感興趣某反面便成,那時候閱讀便會是種樂趣與專研吧。像我現在最近看書看得比較少,但是不同類別的書,我都是看得有快有慢的,呵呵,是不是感覺有點不公平對待呢?
寫手筆下的知識並不能涵蓋所有種類,也就是非泛指。不過別做書呆子倒是對的。有的知識隻能通過教授來學習,比如數學,當然不乏天才,但屈指可數。讀書是很難說明的一種體驗,但是不讀書也ok。知識並非通過讀書一條途徑獲得,但就此判斷出讀書無用未免草率。我喜歡讀書,從書中體驗生活,學會做人,這是讀書帶給我的巨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