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與文字

2016-08-13 17:02:14

“無盡藏尼”請教“六祖慧能”

藏尼:六祖慧能啊,麻煩你替我解釋一下這個涅槃經吧。好嗎?

慧能:無盡藏尼,對不起啊,我是不認識字的。請你把藏文念出來我可以略解其中的真理。

藏尼:你練字都不認識,怎麼能瞭解其中的真理呢?

慧能:無盡藏尼,真理是和文字無關的。 其實文字像你我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卻不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要透過手指啊。


弟子問:“為何有人讀遍所有的知識,還是不懂得人生的真理?” 無為大師回答:不是每種藥對人都有益,不是每棵樹都結果實,不是每種果實都能吃。不是每種知識都有益人。不是每段人生都像我們所期待的一樣,不是每個修行者,都能達到智慧彼岸。知識不是真理,真理隱藏於生活的細節裡。

六祖談經說文字像是手指,手指指出真理。但一般人隻顧看著手指,並沒有往手指指的方向深入看向其中的真理。

所有的語言和文字隻是借用來表達真理的工具,它隻是幫你到達悟境的車船而已,將文字誤以為真理,就好比是以為手指就是月亮一樣地愚蠢。所有書本上的知識,如果沒有經過自己的體驗和感悟,依然是別人的。生活的大道理雖然簡單,但要悟到卻不容易。財富的智慧與讀瞭多少書無關,所有的智慧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收集,沒有人能替代。文字本身沒有什麼意義,而當它承載瞭體驗之後就會成為禮物!


知識不一定是真理

我們從學校、書本和社會中學到許多知識並且通常信賴知識。雖然知識在多數情況中沒有錯,但也許會在關鍵的地方出錯,這是因為知識不一定是真理。也許有人會說,在知識出錯的時候是由於知識還不夠多,但哲學傢會告訴你:知識越多,出的錯就越多。

在各種知識中,最值得信賴的是科學知識,即關於經驗世界的知識,那麼我們就以科學知識為典型來加以考察。科學知識的一般結構是這樣的:先以因果觀念來說明什麼事情導致瞭什麼事情,再借助歸納邏輯去說明什麼事情總會導致什麼事情。在這裡我們遇到瞭兩個麻煩:①因果觀念一直是一個不清楚的懸而未決的問題;②即使明確瞭因果觀念,我們也很難越過歸納的困惑。歸納問題是由英國哲學傢休謨提出的,大概意思是:有的現象經常重復出現,於是我們就想把它總結為一條普遍規律,可是所用來總結的材料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其中並不包含著“由過去能推知未來”這樣一條材料,因此休謨指出,想從已知的事實推出未來的事實,這完全是一種幻想。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隻火雞是個歸納主義者,根據過去每天的經驗,它得出瞭“每天上午九點進食”這一結論,可是後來有一天它錯瞭,那天飼養員在九點鐘沒有送來食物而是把它宰瞭。既然科學也依賴歸納法,那麼,科學知識隻是比較可靠的知識,而不是完全可靠的真理。

真理要求必然性。但真理的光輝卻又在於能夠提供新的信息。要同時滿足這兩點確實很難。有一種毫無光輝的真理,這就是廢話。說廢話出不瞭錯,比如說你在雨中告訴別人說“現在正在下雨”,或者跟別人打賭說“明天將下雨或者不下雨”。可是這種廢話有什麼用呢?我們毫不重視這種真理。

不過有一種特殊的廢話,它雖然也幹巴巴毫無趣味,但卻無比重要,這就是邏輯真理或者說是思想的純形式。例如

“兩句互相矛盾的話不能都是真的也不能都是假的”(矛盾律和排中律)。由於這種真理是純形式的,所以它相當於有著普遍應用價值的公式,就像在代數中才a2-b2=(a+b)(a-b)一樣都是普遍的公式。這種純形式的真理之所以不是無用的廢話,是因為它有著應用價值,它起著準則的作用。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瞭,科學知識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新的發現,但卻不一定必然可靠;邏輯真理雖然必然可靠,卻又不能增加新的知識內容。是否有兼備兩種優點的知識呢?許多哲學傢認為有,德國哲學傢康德舉出瞭數學。有一些哲字傢認為數學也算不上是兼備兩種優點的完美知識,理由是,數學在本質上是“邏輯性的”。但是有更多的哲學傢以及絕大多數的數學傢認為數學的確是足夠完美的知識。

除瞭數學以外,人們還希望有更豐富的同時是完美的知識類型,有些哲學傢(例如康德)相信哲學能夠成為這種知識。不過這一點卻有些可疑,似乎還沒有什麼真正有力的證據說明哲學有著不尋常的優勢,至少到目前為止,哲學還是很不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