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1:09
怎麼不強勢的?看看他對待下屬的好脾氣吧,真讓人懷疑,在下屬面前,他從來沒把自己當上級。
這事就發生在兩個月前,一個年輕他近十歲的女下屬的工作報告出瞭錯,他苦口婆心跟女下屬溝通瞭好幾次,發現最終那份報告幾乎是原封不改地又遞回瞭他手上。一邊在心裡嘀咕著對方真是不思進取的榆木腦袋,一邊自己捉刀花瞭大半天的時間幾乎重寫瞭一遍。為瞭照顧女下屬的情緒,他還好心的在報告上屬瞭女下屬的名字。
結果,反而是好心辦壞事。那位女下屬,當著辦公室其他同事的面,氣勢洶洶的走到他面前,分貝極高、面帶不屑:你沒必要署我的名,那根本不是我寫的。說完轉身就走,那氣勢就仿佛她才是上級。
方然氣啊,臉色頓變。雖然嘴上沒說什麼,可他終究還是沒拿這女下屬怎麼樣。
沒法拿別人開刀,就隻好對自己下重手。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報道,說42歲的劉先生幾乎每隔三年都忍不住跳一回槽,從22歲步入職場到現在,已跳槽7次,哪怕他喜歡自己的工作、哪怕待遇還不錯、哪怕做到瞭部門中層。
他說,心裡像壓著一塊大石頭,必須通過跳槽的方式來宣泄。終於架不住找到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發現,原來這哥們是個老好人,同事提出的請求幾乎不拒絕,誰急著回傢,他去幫忙搞定火車票,誰業績不好,他也會出手相救。這個全能yes man(好人),壓抑著所有人際關系中的沖突和負面情緒,而他唯一的宣泄方式是,跳槽。
Say no到底有多難?連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都會坦白地揭發自己,盡管付出瞭巨大的努力,但不懂拒絕這毛病她也深受其害。這幾乎是人們一種自我強加的壓力,犧牲瞭自己的需求和快樂,隻為瞭把他人的滿意擺在第一位。
討好型人格的背後
關於討好型人格,美國的心理學傢Harriet Braiker,專門就此寫瞭本書,叫《討好的毛病:治療討好他人的綜合癥》,提出為瞭討好別人而不懂拒絕是種讓人衰弱的心理疾病。
Harriet Braiker將這種取悅別人虧待自己、恨不得讓除瞭自己之外的其他人都高興的強迫癥分成瞭三類:認知型“好人”,相信討好能讓自己免遭他人的拒絕及刻薄;習慣型“好人”,需要每一個人的認可,被迫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情感逃避型“好人”,意在保護自己,逃避所畏懼的憤怒、沖突和對抗。
IT工程師馬騰就有點認知型老好人。別人不想解的Bug,扔給他去解,別人不願出的差,派他去出,雖然這麼做讓自己有點委屈和不悅,可他從來又覺得,隻有這樣做,才能讓自己的努力得到上級的關註。
為什麼會這麼想?從小就這樣麼?馬騰想瞭好半天,終於告訴我,他是傢中老大,上下各有一個弟弟和妹妹。他從小被送往農村爺爺奶奶傢寄養,上小學之後才回到傢裡,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顯然不像弟弟和妹妹那樣有優勢。再加上作為老大,媽媽總是教育他,讓著比他小的。比如媽媽給他們買瞭新衣,一人一件,但弟弟非要兩件,媽媽做主,便把他的那件讓給瞭弟弟。而這是他唯一能從媽媽口中得到誇獎的時刻。
在他看來,犧牲自己的利益像是柄雙刃劍,有點難過,卻能收獲關註和好評。
可事實真的如此麼?
在律師合夥人安地眼中,作為上司,他恐怕永遠不會提拔這樣的老好人,他們不會向老板推銷自己、不善於提出合理化建議、難以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對挑戰有畏懼感,更不要提管理一支團隊。往往職場老好人,不但很難收獲真正的好評,甚至會漸漸被邊緣化。
就是這樣,虧待自己去取悅別人,可能骨子裡是一種對消極情感的畏懼——畏懼孤獨、畏懼氣憤、畏懼沖突、畏懼對抗、畏懼拒絕——這種逃避並不能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哪怕是在別人心中。
按照Harriet Braiker的分析,你越是認定自己應該當好人,而不是當個真實的人,你就越是會遭受懷疑、不安以及畏懼的糾纏和折磨,甚至來自自我的壓抑,比如前面那個頻頻跳槽的劉先生。
“做自己”基礎上的改變
覺察到問題,才會改變問題。在吃過虧的劉佳看來,“什麼都想要,又想爭取利益,又想好人緣,做起來就一定很難。所以說,目標一定要聚焦,生活和工作好分開。”
劉佳改變的轉折點是,有一次給項目經理提交一份報告,項目經理隨口批評她說,提交得慢瞭,效率該提高。按照她以往的風格,她肯定會說,好吧我改進。可當時她覺得,項目經理並不瞭解原因,她應該進一步跟他溝通。於是,她告訴項目經理,不是因為效率,而是期間幫瞭另外一個組的忙。那你沒有提前跟我說啊?項目經理追問。劉佳緊跟著解釋,我郵件申請瞭,但一直沒得到你的回應,以後遇到這種事情我覺得還是應該追問你一下,得到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