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5:30
文化包容的前提是什麼?就是承認不同文化之間需要互相瞭解、互相欣賞
站在澤普五中這個講臺上,我感到很親切。因為48年前我走上講臺的時候,就是從教中學生開始的。
這次到澤普來,我同樣也感到很親切。 30年前,我還是復旦大學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為瞭瞭解新疆的歷史地理,我到瞭烏魯木齊,然後到喀什,又到塔什庫爾幹做瞭一次考察,終點是紅其拉甫山口。我記得當時從烏魯木齊到喀什,坐汽車的話要整整5天,如果坐飛機的話,更把我嚇一跳,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從上海到烏魯木齊的機票是175元,從烏魯木齊到喀什還要100元。大傢不要說這麼便宜,我們當時的工資是四五十元。
第一次來新疆時,我的感覺是新疆真大,新疆人民對我們國傢的歷史和文化作出的貢獻真偉大。 (全場鼓掌)這不是一句空話,後來我一次次到新疆來,再結合我自己的研究,我真切地體會到,我們的國傢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我們擁有眾多團結一心的民族。從遠古以來,各族人民的祖先都在這塊土地上,為我們國傢的形成、發展作出瞭巨大的貢獻。
我今天來講這個題目,來討論 “文化包容”,它的前提是什麼?就是承認不同文化之間需要互相瞭解、互相欣賞。
各種文化都源自於特定的地理環境,是由當地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方式、觀念、習慣,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藝術、哲學、宗教。恩格斯曾經贊揚馬克思,稱其一生對人類作出瞭兩個巨大貢獻:一個是政治經濟學,另一個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馬克思揭示瞭一個真理,就是人們首先都必須有衣食住行,然後才產生文化,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上層建築、意識形態。所以我們人類的各個民族、各個群體,各自的文化都是為瞭適應自己生活、生產的需要,從而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應該說,各個文化都具有自己的優勢。
人們以前看這個問題有一定的片面性,總覺得農業民族比牧業民族先進,當然也可能比其他狩獵的、經商的民族先進。不少人誤以為,漢族的文明總體上可能要比其他民族先進。我經過自己的研究學習,覺得這樣認識至少是片面的。因為我們看這一問題時往往跳不開本民族的習慣、觀念和歷史。我們的史料依據主要來自本民族,而對其他的民族還不夠瞭解。那麼,在地理環境對社會生活影響很大的古代,即使你感興趣或者希望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是否就一定能做得到呢?不一定。為什麼?因為它不一定適合你自己所生存的環境。隻有恰當地學習別人的長處,這種文化才能夠比較快地發展。
文化就是這樣的,看到人傢好的就學瞭,學瞭再創新。今天,人類各個民族普遍受到過古代文化交流的恩惠
其實,我們早就受到瞭文化交流、文化學習的恩惠,但是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所以,我想給大傢舉幾個例子。
我們今天坐在這裡舉辦文化講壇,相互交流,而兩千多年前我們漢族的先民、華夏的祖先,他們如果要開會,是怎麼坐的呢?同學們可能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如果孔子要講課,那會是個什麼場景呢?我們隻要從一個詞中就可以看出來,這個詞叫 “主席”。為什麼叫“主席”呢?英語裡面主席這個詞叫 “chairman”,現在為瞭強調兩性平等,所以又用 “chairperson”,這個詞前面的 “chair”就是椅子的意思。那為什麼我們漢語裡面卻用 “席”呢?因為我們漢族人的祖先平時不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的,而是席地而坐,坐在席子上的。孔子在講課的時候,他坐在上面的一張席子上,學生們都坐在下面,比較起來,孔子的這張席子是最主要的,他就是 “主席”。 “主席”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我們的席子是從什麼時候變成椅子,又是誰給瞭我們這個啟發呢?是北方的牧業民族。牧業民族是怎麼想到 “坐”呢?我們知道牧業民族是騎馬的,他們休息的時候一般是蹲在地上的,那麼總有一些有身份的人、年紀大的人,蹲著比較累,時間一長,他們就發明瞭一種坐具。一開始是比較簡單的,我想也許就是類似馬紮的東西。後來,慢慢變成瞭在一個方的木筐上蓋上佈,人就坐在上面,這比漢人的祖先盤腿或者跪在席子上面要舒服。
到瞭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牧業民族的人被稱為 “胡人”,當他們大量進入黃河流域時,中原人就發現瞭他們的坐具,因為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就把它稱為 “胡床”,就是胡人的床。各位知道,床不一定都是用來睡覺的,李白的詩裡說 “床前明月光”,他不一定是躺在那裡的,你看他低頭思故鄉,抬頭望明月,要是躺在那裡又抬頭看又低頭思,還不太容易呢,還是坐那兒比較容易些,對吧? (全場笑)他的那個坐具當時就叫做“床”。中原人就把北方來的 “胡人”的坐具稱之為 “胡床”。因為坐著比較舒服,我們就向他們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又進行瞭創新,此後又逐步形成瞭在漢族地區普遍推廣的坐具,而且花式越來越多,有凳子、椅子、長條凳、板凳,還有太師椅、官帽椅等等,今天一些好的坐具甚至成為瞭藝術品。你看文化就是這樣的,看到人傢好的就學瞭,學瞭再創新。今天,人類各個民族普遍受到過古代文化交流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