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5:30
那麼在絲綢之路上,日常維持的人是誰呢?研究發現,主要是靠當地的民族,特別是新疆各族民眾。根據歷史的記載,新疆歷來是一個文化、經濟交流的一個匯合點,多種文化在這裡匯合,多種經濟成分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它們的發展空間。據兩千年前 《漢書》的記載,當時新疆各個民族分為兩類,一類是行國,他們是遷徙的、遊牧的、經商的;還有一類城郭之國,他們建起瞭城,基本上定居瞭。他們都對絲綢之路的形成作出瞭巨大的貢獻,或者說,沒有他們就不可能形成絲綢之路。
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中原人主要是從事農業的,而且在農業社會形成的儒傢文化一直是安土重遷,愛惜生我養我的這塊土地,一般是不大會遷移的。所以絲綢之路上除瞭執行政治任務、軍事任務的人以外,沒有什麼中原的百姓會主動進行長途的冒險,他們的身體條件也經受不瞭那樣的艱難。但是,在西域也就是在今天新疆的行國和城郭之國,都發揮瞭巨大的作用。行國直接從事絲綢的運輸,或其他物資的運輸和交易。但是沿途需要補給,需要有交易點,靠什麼呢?就靠剛才講的城郭之國裡那些定居的民族,他們為運輸者供應物資,讓他們休息,讓運輸者能夠繼續去往下一站。
我第一次到新疆來的時候,有一點覺得不大能夠理解。當時的長途汽車往往是早上天不亮就開瞭,但是在下午一兩點鐘就停瞭,我當時問司機,你不能開到下一站嗎?他說這太危險瞭,因為當時車輛往往容易熄火或者突然開不動,而且從這個點到下一個點,中間是沒有任何補給的,說不定今天晚上就開不到下一個地方瞭,所以他們必須留有很大的時間餘地。你看,在汽車時代都這樣,那麼在駱駝、馬、步行的年代,要是沒有這些當地定居的民族,這條交通線能夠維持嗎?所以正是當地人民的勤勞勇敢、不畏艱險,才使中原的絲綢等其他重要的物資得以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及世界其他地方。
我們知道,在羅馬帝國,絲綢的價格比黃金還要貴,中國最早給世人的印象可能就是絲綢之國。與此同時,各種文化也在這一條道路上傳播。我們今天熟悉的很多植物、動物都是來自這條路。人們歷來對張騫出使西域給予非常高的評價,當然這些評價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絕對不能忘記,而且我們必須要知道,絲綢之路之所以成為東西交流的大動脈,之所以對中國、對世界作出瞭巨大貢獻,離不開生活在今天新疆境內的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
在絲綢之路上,當地的民眾還提供瞭很多他們長期積累下來的知識和經驗,使得在這條路上的行人和商人能夠化險為夷,並且還留下瞭很寶貴的記載。比如,在今天的塔什庫爾幹境內,海拔超過四千米,到那裡人會產生高山反應。書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說這裡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做 “大頭痛山”,一座叫 “小頭痛山”。為什麼呢?因為人到瞭那裡會頭痛,連馬都不適應。其實,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關於高山反應的記載。
書上還有這樣的記載,有些地方有大雪,經過的時候,人跟牲口千萬不要隨便發出聲音,不然說不定暴風雪馬上就來瞭,這是最早的有關雪崩的記載。我們今天知道,在高山的冰川或者積雪面前,當各種力達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一些聲音甚至人的喘息聲都可能導致這個臨界點的突破,引發雪崩。你看,兩千多年前的中原人已經有瞭這樣記載,這樣的認知來自哪裡呢?就來自於帕米爾高原上的民眾,來自於他們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古代,人們已經自覺地或不自覺地相互學習對方民族、對方群體的有益的經驗,使自己的文化和經濟得到發展,這種特點貫穿瞭我們這個國傢的歷史。相反,一味地排斥其他民族,以為自己的文化、經驗肯定比其他民族發達,那麼就會阻擋自己的進步。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傳統文化的恩澤,應該感謝我們祖先的開放和包容、互相理解和互相學習。
文化的包容、文化的相互促進和發展,這不僅僅是歷史,也是今天,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明天
我記得1982年到塔什庫爾幹的時候,我曾經問當地的一位學者,你們塔吉克人在山上最需要的是什麼呢?這位學者是當地文化館的,他說很簡單,我們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茶葉,二是白酒。他跟我說,我如果一天不喝茶,頭會暈乎乎;一天不喝酒,就渾身沒勁。我問他,這兩樣東西是什麼時候開始普及的呢?他說,以前茶葉很貴,但是公路通瞭以後大傢都喝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