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5:30
我後來到過其他地方,比如西藏的阿裡地區,那是所謂 “世界屋脊”的屋脊,海拔相當高,在藏北的無人區,在蒙古的草原,在很多地方,我都能看到來自內地的茶葉。藏族的牧民,即使再貧苦,他們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燒奶茶,他們的茶葉來自什麼地方呢?很多都是來自湖南生產的磚茶。在蒙古、俄羅斯,他們日常生活也都離不開茶葉。我們知道茶葉的原產地是在中原,有人說在今天的浙江,還有的人認為是在今天的四川或者其他地方,但是當它成為剛性需求以後,就開始傳播到各地。
歷史研究證明,牧業民族一旦用上瞭茶,往往就再也離不開瞭,因為他們在漢族人的基礎上改變瞭飲茶的方式,就是把奶和茶放在一起,沖成奶茶,這對他們的健康很有益。在西藏,人們就認為,多喝奶茶可以抵制高山反應,有利於健康。現在的一些研究也證明,在以乳類、肉類為主食的人群中,喝茶的確對他們的健康有益。
大傢都知道,歷史上中原跟邊疆地區早就形成瞭經久不衰的茶馬互市,簡單地說,就是拿茶葉去換馬。其實,茶馬互市不僅是簡單的茶葉和馬, “茶”其實包括大量的內地漢族地區出產的茶葉、糧食、日用品、小的工具,那麼 “馬”也不是簡單的馬,還有其他的牲口、畜牧產品,還有邊疆地區豐富的礦產,這就形成瞭一種良性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這些物質所帶來的精神的部分、觀念的部分,也同時得到瞭交流。
我們看到,歷史上民族之間能夠和睦相處的時候,茶馬互市也就暢通無阻,人員交流往來也是絡繹不絕。西漢後期,當漢朝和匈奴處於和平階段時,當時的記載表明,邊疆的關門一直到晚上都是不關的,牛羊遍野,人煙阜盛,是一派和平、祥和的氣象。
我們今天講文化的包容,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看到不同文化的優點;即使自己不太容易接受的,也要用一種包容的心態去瞭解,別人的文化為什麼長期以來會演變出這樣的結果。這樣你就可以理解瞭,因為地理環境、生存空間不同,從而發現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呢,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合理的方式可以展示,但是不要急於對外推廣,不要要求人傢一定要去學習你。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有一個很好的原則,那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發展到瞭今天,我想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形成一個新的觀念,那就是 “己所欲,如何予人”。我們以前往往認為,我認為好的,你也必須認為好,所以我要把它推廣給你,要你學我,這是我的一種好意。其實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為什麼呢?因為你認為好的,人傢不一定以為好。如果人傢以為好,也要考慮人傢該怎麼樣向你學習。所以,不要急於把你自己認為好的文化去推廣,更不能夠強制推廣。
同時,我們要知道,人類的物質文明是可以不斷積累的,但是人類的精神文明,往往是依靠少數甚至個別的天才,由他們創造倡導或者傳承發揚的。可以說,物質文明是依托於群體積累逐步提高的,而人類在精神上達到的境界,比如在藝術上境界極高的少數天才人物,就不僅存在於一個人口多的民族,也存在於人口少的民族。在我們中國56個民族中,都有這樣的天才,都值得我們重視、珍惜、學習。當然,文化的包容、文化的相互促進和發展,這不僅僅是歷史,也是今天,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明天,我們必須本著這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