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治理新疆深得百姓愛戴:為政先求利民

2016-08-18 23:10:41

  此時,左宗棠已是68歲高齡,經略西北已經10多年。雖然他精力旺盛,但多年戎馬,身體畢竟不堪重負

  。由於水土不服,他全身長滿風濕疹子,奇癢不止,夜裡難以入睡。左宗棠本來就有咳血的毛病,在西北越來越重,有時候早上起床時,吐血不止。他甚至擔心自己的身體出不瞭玉門關。

  1880年5月26日,左宗棠率領親兵1000餘人離開瞭肅州大本營,向新疆哈密進發。抱病出征的左宗棠命人抬瞭一口空棺材,跟在自己身後,表明戰死疆場的決心

  。這位年近古稀的老將為收復國土抬棺出征的壯舉,不但極大地激勵瞭將士們的士氣,更令無數後人感動落淚。

  3天後,左宗棠到達玉門關。他不僅不覺得寒苦,反而興致很高地說,自己雖然比不瞭年輕人,但這次為國效命,“孤憤填膺,誠不知老之將至!”

  但是得知清軍在前線調動頻繁,左宗棠又抬著棺材到瞭新疆,俄國也不敢貿然動武,伊犁前線一時處於相持狀態。

  與此同時,曾紀澤也抵達聖彼得堡,開始與俄國談判。俄國在談判中雖然蠻橫無理,幾次恐嚇曾紀澤要開戰。

  然而左宗棠沒有想到的是,正當自己決意一戰時,朝廷卻動搖瞭。

  俄國在中國西北和東北增兵,使得清政府慌瞭手腳。加上李鴻章請來英國人遊說,清政府連忙召開緊急會議,商討伊犁問題。當時,力主收復新疆的文祥去世,李鴻章的意見占瞭上風,同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傢又對清政府嚴懲崇厚一事提出抗議,清政府動搖瞭。

  左宗棠氣憤至極,因為收復伊犁的理想可謂功虧一簣!但他又無可奈何,在給兒子的信裡,他感嘆說,朝廷裡的人不瞭解情況,卻混淆國事,“為之奈何”。

  1880年8月,朝廷的詔書送到瞭左宗棠手中,調他赴京任職。而當時,左宗棠掌握的情報顯示,俄國前一年遇到災荒,又剛剛結束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國內很困難,不可能全力對付中國,增兵隻是虛張聲勢。

  雖然不能不走,但左宗棠推薦劉錦棠督辦新疆軍務,堅持以武力作為談判的後盾,“先之以議論,決之以戰陣”。左宗棠即使回京,也把不明就裡的俄國人嚇出瞭一身冷汗。在得知清政府召左宗棠回京後,俄國代理外交大臣格爾斯急忙找到曾紀澤,問道:“聽說左宗棠現已進京,可能會挑起全面戰爭,是不是這樣?”曾紀澤模棱兩可地表示,自己還不知道這個消息。格爾斯趕緊說:“中俄兩國要是為小事打起來,實在不合情理。”

  1881年2月24日,以左宗棠在新疆的佈防為後盾,經過曾紀澤據理力爭,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中俄伊犁條約》。這一條約雖然依舊是不平等條約,但相比崇厚所簽的條約,中國爭取回部分主權和領土。

  曾紀澤與俄國簽約的當天,左宗棠正好抵達北京。雖然左宗棠全復疆土的願望沒有實現,但他確實為收回伊犁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治理新疆,“為政先求利民”

  左宗棠能夠迅速收復新疆,得益於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他們傳遞情報、捐送糧食,給西征軍的行動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新疆人民支持西征軍,一個重要原因是阿古柏政權橫征暴斂,致使民不聊生。

  在南疆,阿古柏采取極端野蠻和殘酷的手段,實施民族壓迫、經濟剝削。所有地方和軍隊的官員都由自己部族的人擔任,他們可以隨意搶奪居民的財物,甚至搶奪他們的妻女。據《新疆圖志》記載,維吾爾幼女自8歲以上都被奸淫,維吾爾傢長死後,傢產都被奪走。阿古柏也在北疆“大殺回漢居民”,各族同胞無不痛恨萬分。

  左宗棠治理新疆,第一條就是強調漢族和少數民族要平等對待。

  他在率部進駐陜甘期間,曾上奏朝廷,特別聲明“隻分良匪,不分漢回,為久遠之規、制賊之本”。對於少數民族的利益,左宗棠十分照顧。1874年,正是在他的大力斡旋下,清政府才同意甘肅單獨設立科舉鄉試考場,而且允許甘肅鄉試的一科是漢回合試,另設一科用“良”字編號,專取回族士子。

  為瞭恢復被阿古柏破壞的百姓生計,左宗棠主張“為政先求利民”,在惠及百姓方面,做瞭很多有益的探索。

  首先是推出屯田政策。由於英國、俄國的虎視,新疆必須維持足夠的軍隊,但軍隊的供養不能轉嫁給當地百姓。因此,左宗棠實行屯田,讓軍隊自己生產,養活自己。對屯田所種的糧食,左宗棠采取照價收購的辦法,調動瞭士兵屯田的積極性。收購所剩下的糧食,官兵可以自由與民眾買賣。新疆廣闊的天地和士兵充足的人力資本,使得軍隊生產有著極大的優勢,軍隊不用靠吃皇糧過日子,也減輕瞭新疆民眾的負擔。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