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治理新疆深得百姓愛戴:為政先求利民

2016-08-18 23:10:41

  要想百姓吃飽喝足,最關鍵的是讓百姓地裡的糧食不被地主和官吏奪走。新疆原來的農業賦稅管理,用的是徭役制,如同農奴制一樣,農民無償耕種土地,還要服各種勞役。左宗棠參照內地的做法,實行按畝征賦。他規定每畝地收糧1石以上,則交稅1鬥(1石為10鬥,1鬥為10升)。後來,他又將不同的地畝進行分別對待,再次減少稅賦。比如,新疆土地寬廣,2畝可算作1畝,上等地征收8升,中等地征收5.5升,下等地征收3升。

  新疆多年戰亂,民眾流失較多,為鼓勵移民興疆,左宗棠又制定特別的激勵制度,新來的移民可以緩交糧稅,先交六成,以後再續交。

  考慮維吾爾族百姓不識漢字,左宗棠又頒佈律條,要求所有糧稅清單,都同時使用漢維兩種文體,讓維吾爾族百姓一目瞭然。這一改革,極大激發瞭維吾爾族民眾的生產熱情。1879年,新疆共征糧稅26萬餘石,較之原來增長瞭10萬餘石。

  農業生產的發展需要興建水利設施,在新疆尤為如此。左宗棠將修浚河渠作為建設新疆的頭等大事。根據當地實情,渠道修建時,“先幹渠,後支渠”;官府負責幹渠,各地民眾負責支渠。考慮當地民窮地薄,左宗棠讓軍隊支援農業。哈密地區的石城子渠、鎮西廳的大泉東渠……這些大型幹渠都是當地駐軍修建的。

  為瞭發動各族群眾參與水利建設,左宗棠還引進瞭內地“以工代賑”的辦法,由地方官招募民眾,修築渠道,秋收後向民眾發放糧食作為補償。到清朝末年,新疆共修建或疏浚幹渠944條,支渠2330條。水利建設的開展,為保障農民收入和農業發展,特別是抵禦自然災害提供瞭有力的保障。

左宗棠對新疆的教育投入瞭前所未有的精力,尤其是回民教育。收復前的新疆,舊有的回官往往欺負普通回民不識漢字,任意勒索。

  教育是促進民族發展的重要事業。少數民族的民眾每年都交很重的糧稅,其中大部分都塞到回官的口袋裡。由於語言不通,民族交流困難,很多百姓都認為是國傢剝削他們,而不知是回官作怪。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左宗棠下令興建義學,讓各族百姓讀書識字。他還下令刊刻《千字文》《百傢姓》《三字經》等啟蒙書籍,傳播中原儒傢文化。

  建立新疆省,把商業帶進邊陲

  推動建省設縣,讓新疆地區的行政管理第一次真正接近內地的模式,是左宗棠治理新疆的一大功勛。

  早在收復南疆之前,左宗棠就上奏朝廷,“為新疆劃久安長治之策”,必須“設行省,改郡縣”。朝廷同意這個建議,但當時南疆和伊犁還沒有收復,建省的事就擱置瞭下來。

  自從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新疆一直由甘肅省統轄。清政府在新疆所設的官職,無論是伊犁將軍,還是烏魯木齊都統,都是軍職,而不是民職。乾隆設立的這種體制,有點類似軍事基地的性質,軍事戰略意義第一,民生和社會發展並不是重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套辦法越來越不適合新疆的情況。用左宗棠的話說,就是“治兵之官多,而治民之官少”,政令和軍令不能協調。

  當時,內地各省隻有一個巡撫,相鄰幾省共設一個總督。左宗棠規劃的新疆省,規格比內地各省高,設新疆總督,烏魯木齊為首府;同時設新疆巡撫,駐地為阿克蘇。左宗棠還提議在伊犁設將軍,統轄駐軍;在北疆悉數按照舊制,不添不舍;在吐魯番則增設道員等。

  這一設計成為新疆建省的藍本。1884年11月,清政府正式設立新疆省,除瞭不設總督,其他基本按照左宗棠的提議辦。此時,左宗棠已在北京擔任軍機大臣,他的得力助手劉錦棠成為首任新疆巡撫。後來,劉錦棠治理新疆的諸多措施,都是參照左宗棠的建議。

  新疆設省,是左宗棠治疆的一大亮點。這使得新疆從一個單純的軍事據點,變成祖國西北的大後方,極大促進瞭其與內地的交流,密切瞭各族人民的關系。

  新疆從此與內地行政相統一,政令與軍令相和諧,行政效率有瞭迅速提升,迎來瞭一個管理順暢的發展時機。

  左宗棠在新疆時,對各級官吏的管理也頗有獨到之處。他對舊有的官吏,特別是一些魚肉百姓的官吏進行瞭大清洗。

  對新任的官吏,他強調除瞭監督和檢查,更要懂得培訓和愛護。“欲知民事,必先親民;欲知吏事,亦須親吏。”他給下屬分發汪輝祖的《佐治藥言》、陳宏謀的《在官法戒錄》等官箴書,還自己動手編寫瞭《學治要言》,訓練官員的處事能力。在新疆各地官員遞交的公文上,他屢屢批示“做官要認真,遇事耐煩”等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