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2:59:49
多爾袞是怎麼死的?關於清朝多爾袞的死因還是要從多爾袞與順治小皇帝的結怨談起。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惡化,為什麼會惡化?這似乎是歷史的趨勢,歷史有那個攝政王是有好下場的,似乎沒有。多爾袞也是一樣的。
多爾袞是怎麼樣的人?
多爾袞何許人也,他能跟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周公相比嗎?堂堂周公攝政,讓周成王憋得三個月不說一句話,不敢說話,不敢出傢門,生怕人傢誤會他要篡權,要怎麼樣。多爾袞熟讀漢傢的書,他會不清楚嗎?他太清楚自己作為攝政王將來的下場會是什麼。他要避免這種下場出現,他要改變歷史對於攝政王的結局。所以,他對於順治小皇帝做的,是仁至義盡。他也非常清楚,一旦孝莊皇太後下嫁給多爾袞的話,那給孝莊皇太後帶來的結局將會是什麼,他太清楚,萬歷小皇帝是如何對付張居正的?
根據《明史》記載,萬歷小皇帝十歲繼位,由於皇太後極為信任張居正,所以把所有的大權交給張居正。張居正對於十歲的萬歷小皇帝的教育,從知識層面上,是全面、系統的,從管理層面上,是管教嚴格的。但是,正是他的全面、系統、嚴格的管教,造成瞭小皇帝的叛逆心理。十年以後,張居正一死,萬歷小皇帝馬上不顧自己母親的一切教誨,立即扒墳掘墓,銼骨揚灰,這就是他對於張居正的報復。不僅如此,拒絕上朝,拒絕批改文件,拒絕一切,沒有他,沒有張居正教育的這個高徒,明朝恐怕還不致於滅亡得那麼快。
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多爾袞采取瞭兩個方面的措施,第一,規定從孝莊皇太後開始,嚴格執行後宮不得幹政的制度,從孝莊皇太後開始,一直到慈禧太後之前,清朝所有的後宮都很好地堅持瞭這個制度。隻要一當皇帝,隻要你的孩子一當皇帝,你就離你的孩子遠遠的。所有妃子養的孩子,都得領到皇後那兒去教育。皇後的孩子皇後不能教育,離開你的母親,斷絕你們之間的往來。你對他沒有感情,沒有太多的感情,所以到最後你愛不起來他,也恨不起來他,因為這是規矩。這就是我們講順治他經常見不到孝莊皇太後,當瞭皇帝倒見不著太後。
第二,在對於順治小皇帝的教育問題上,采取順其自然的辦法。什麼叫順其自然呢?這裡的順其自然,是指第一,在學習滿漢兩種語言的問題上,先學哪個,後學哪個?還是兩個並重?誰留的作業多?是滿文師傅留的作業多,還是漢文師傅留的作業多,重點學習哪個?多爾袞自己不是教育傢,他隻能憑自己的直覺,給順治小皇帝做一個簡單的決策。他還在關外,就給五歲的順治小皇帝請瞭五個師傅,三個滿人,兩個漢人,五個人進行教育。既然我不能拿主意,那就順著小孩的便吧,小孩愛學什麼學什麼,那您說您要是順治小皇帝的話,您是滿洲人,您肯定先學滿文,然後您再學漢文。小孩誰不喜歡玩兒啊,對於一個小男孩來說,肯定先學騎馬、射箭。所以他就開始學習這些。
入關以後,他又繼續對順治小皇帝進行教育,又派瞭新的師傅。結果,小皇上不滿意。順治皇帝在成人以後,經常埋怨人傢多爾袞,說我的叔叔攝政王,就怕我學習好,不給我派師傅,天天讓我玩兒。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您想一想,順治小皇帝的父親,臨終的遺言是什麼?不能放棄滿人的傳統,一定要學會騎馬射箭。甭說順治,您看康熙、雍正、乾隆,哪個不是馬上皇帝,哪個在馬上“弱”過?這是人傢的傳統,你必須要學會騎射,你不能忘記祖宗的教誨。所以順治皇帝,騎馬射箭好,這是祖宗教育的結果。多爾袞自己拿不定主意,他也隻能按照他的哥哥皇太極的說法去做。
所以,正史上不論是《清史稿》也好,《清世祖實錄》上也好,都有大量的關於順治皇帝如何不滿意多爾袞對其教育的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一傢之言,都是出自順治小皇帝的嘴。他埋怨多爾袞,不讓我學漢語,你看我現在的漢語,當瞭皇上以後,漢族大臣跟我說話我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什麼,我聽懂瞭我不會說,我不知道怎麼交流,都怨你。其實您想,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學外文,然後就當著皇上,學瞭外文還要跟屬下交流,對任何人來說也會成問題。所以,史書上關於多爾袞缺乏對順治小皇帝教育,疏於管理,說多爾袞刻意怕他學習,怕他怎麼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二,在治國方針的問題上,多爾袞要求順治小皇帝隨他臨朝聽政。也就是說,邊玩兒邊學,我上朝管理政事,你跟旁邊瞧著,你愛瞧就瞧,也不管你,在這種不知不覺中,邊玩兒邊學的過程中,寓教於樂,耳濡目染就讓他學會如何駕馭自己的臣民。他一邊玩兒一邊就得看,這個人怎麼回事?幹嘛這樣說,那人幹嘛那樣說?這個人是什麼臉色,那個人什麼眼神?他是采取這種辦法來對他進行國傢政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