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財富課:和女兒談商業模式

2016-08-17 23:25:49

陳笛:"在這些大規模擴張中,沃爾瑪的錢從哪裡來?如果沒有錢,它怎麼能到處開新店呢?"

"這就得靠資本市場幫忙瞭。也就是說,看到沃爾瑪的增長前景、競爭優勢這麼強,沃爾瑪公司的股份自然有很多人想要,願出高價買。為瞭得到更多資金做擴展,沃爾瑪於1972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向大眾投資者發行新股。從此以後,股票市場就成瞭沃爾瑪發展的資金來源。"

陳笛:"你說,沃爾頓傢族因為創建沃爾瑪而成為美國首富,今天擁有786億美元。他們賺這麼多財富,是應該的嗎?是否有些過分呢?他們給社會的貢獻在哪裡?"

"沃爾頓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既深遠,又實在,因為他幫助數億傢庭節省瞭多少開支呀。比如,我們傢就享受瞭許多好處,在你和姐姐小的時候,媽媽之所以喜歡 去沃爾瑪買尿佈和日用品,就因為他們的總是最便宜,幫我們省錢。省下的錢有什麼意義呢?意義大瞭,一方面可以給你們買更多的玩具和書,也可讓你們上更好的 學校,或者多去旅遊,或者去投資,或者買更大的房子。既然沃爾頓傢族讓千千萬萬的傢庭省瞭這麼多錢,他們賺些錢為什麼不可以呢?他們的財富是社會給他們的 回報。

"沃爾瑪帶來的幾乎是一場零售業革命,給消費者帶來巨大好處,但也逼著許多人另謀職業,去其他行業重新尋找優勢和特長。這 就是奧地利經濟學傢熊彼特所講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也就是說,沃爾瑪把千千萬萬個小規模雜貨店擠垮,這當然是一種破壞,破壞瞭原來以高價格、低效率著稱的零售業秩序。按一般的理 解,'破壞'是一個貶義詞,可是,沃爾瑪的破壞是一種'創造性破壞',是褒義的,因為沃爾瑪取代千千萬萬傢雜貨店之後,社會效率提高瞭,數億傢庭的生活費 用被降低瞭。這不是對社會的創造性貢獻,是什麼呢?"

4.戴爾的成功秘訣

1984年,又一種新商業模式出現,這次的創新者是當年才19歲的邁克爾·戴爾。

陳笛:"在學校,老師說起過戴爾的故事,但並沒講到他的商業模式有什麼不同。我不清楚戴爾是如何成功的。"

我說:"戴爾的故事非常有意思,而且他的商業模式跟微軟、星巴克、沃爾瑪都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也是時勢造英雄,隻不過是戴爾有商業天賦,超過別人抓住瞭商機。

"電腦本身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初隻是專業用的電腦,沒有大眾化的個人或傢庭電腦。1977年,蘋果公司推出一種基於視窗界面的電腦,大大提高其可用性,便於普及,成為第一代個人電腦。

"1981年,IBM也進入個人電腦市場,推出第一代IBM個人電腦。當時,IBM的個人電腦商業模式是自己設計、制造,部分產品由自己的銷售團隊直銷給大公司客戶,但更多的是通過零售渠道向中小企業、個人用戶銷售。

"不過,IBM公司太大,大型計算機是主業,對個人電腦的推銷力度總是有限,難以兩者兼顧。相比之下,1982年新成立的康柏計算機公司則沒有歷史包袱,隻從事個人電腦的制造和銷售,輕裝上陣,很快趕上IBM的個人電腦銷售量,成為該行業的老大。

"但是,由於IBM和康柏公司都是通過零售店銷售電腦,這種商業模式成本很高。"

陳笛:"你的意思是說,他們把電腦裝好,運到像中國國美電器這樣的商店,由這些商店代理出售。這種代銷模式不是很普遍嗎?沃爾瑪好像也是代理廠商銷售,不也很成功嗎?"

"的確如此,隻不過成本太高。第一,從組裝電腦到銷售、到拿到現金,這中間的時間太長。也就是說,IBM造好電腦後,先在倉庫放著,再運到各地商店,由 於商店收貨後往往不能馬上賣掉,要租地方存放。不僅庫存空間需要支付成本,而且要用大量流動資金支持貨物的儲備,資本成本會不低。第二,電腦技術變化很 快,庫存時間越長,技術過時的可能性越高,折價和報損的程度會很高,這又會增加成本。第三,由於是通過商店出售,店面本身又需要成本,所以,電腦制造商需 要給代理商不低的分成傭金。結果,不僅IBM、康柏的贏利空間受限,而且使電腦價格太高,不利於個人電腦需求的增長。

"戴爾電腦 公司的機會就是這麼來的。戴爾15歲時,出於好奇,買瞭臺蘋果電腦搬回傢,他把新電腦拆瞭,試試自己能否再裝好,結果試成瞭。沒想到的是,那次經歷鋪下瞭 致富之路。1983年,戴爾18歲,是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一年級學生。那年,他成立瞭自己的公司,白天上學,晚上與周末幫其他公司更新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隨 著業務的擴展,他開始雇用員工。到1985年,在他還是大學二年級學生時,他的公司收入已達6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