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科學為何落後於西方?

2016-08-18 22:58:20

柏拉圖看到數學的重要性,因此辦學院讓所有人來這裡研究數學,提供瞭一個極為良好的研究環 境。與中國的傳統不同,柏拉圖學院裡有人不服氣他,要創立自己的學派,如亞裡士多德根本不喜歡數學,認為柏拉圖的理念根本不重要。而孔夫子的學生敬仰他, 沒有人會想到去對孔老夫子不尊敬的。所以在西方很早就有客觀的自己獨立思考和老師爭辯的傳統。西方文明裡的科學、哲學、宗教,這三者在柏拉圖那裡是混為一 體的,後來慢慢分道揚鑣,但是還是有很多糾纏。基督教為什麼對新科學那麼緊張,為什麼要迫害佈魯諾和伽利略呢?他們講的東西好像跟宗教沒有關系,其實不 然。在西方,宗教是建基於科學之上的,科學和宗教是分不開的,佈魯諾和伽利略把科學改變瞭,宗教的基礎也就改變瞭,所以教會要迫害這些人,是有內在的道理 的。因此,西方科學之所以能夠演變成為現代科學,是跟西方文明核心裡有科學精神分不開的。

而我們來看中國,歷來的大學問傢,你能夠說出哪一個是科學傢嗎?我想大傢唯一可以說出來的就 隻有一個人,墨子。墨子在孟子的時候很厲害,墨子後來就不見瞭,因為中國人不喜歡他,覺得他那一套東西不好。中國人喜歡的是儒傢、道傢、法傢,他們講的都 是政治、社會、人生,就算是講到自然,也是講到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客觀地去研究。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核心裡是沒有科學的,即使有一點科學,這個科學也不能 夠進入到中國文明的核心裡,它是被邊緣化瞭的。

西方科學發展的特征,首先,就是有悠久的傳統,最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距今 4000年,那時是中國的夏代,就是中國甲骨文出現之前的700年。中國的科學著作有兩本最重要的,一本是《九章算術》,大概是西漢成書,當然思想醞釀應 該是比西漢要早,但是最早也不過是可以推到戰國。中國相傳有天文學,書沒有傳下來,隻是零碎的片斷傳下來。中國有很好的天文理論著作《周裨算經》,有一個 近乎現代模型的東西,應該也是在春秋之後、戰國早期瞭。可是很可惜的,《周裨算經》和墨子一樣,後來也沒有人註意瞭,書是在那兒,大傢都不喜歡它,就沒有 多少發展。數理科學,甚至是理論性的科學,對中國人是沒有吸引力的,後來不能發展。我們這一塊土地、我們這一種文化對數理科學有排斥性,所以沒有發展。可 是在西方有畢達哥拉斯的神秘教派,由於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建立瞭一個強大的傳統,科學成為文明的核心。

西方科學發展的第二個特征是:它的中心區域在不斷轉移。剛才說瞭,最開始在巴比倫,後來到雅 典,再到埃及北部亞歷山大,然後又回到伊斯蘭,又回到歐洲。它的中心總是在不同的地方轉來轉去,所使用的言語也是不一樣的。巴比倫時代使用的是象形文字, 然後使用希臘文,然後是使用阿拉伯文,到中古是使用拉丁文,近代是使用他們自己的民族語言,是在相互激蕩的互相有影響的文化裡流傳。可是中國呢?基本上是 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不可能跑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去發展。

西方科學發展的第三個特征是,它與宗教有極其密切的關系。畢達哥拉斯神秘教派是整個西方科學 的源頭,後來西方科學和基督教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基督教早期的奧古斯丁等,他們對科學都有一種看法,認為科學可以為基督教所用,不要完全排斥。這個世界 人能夠生存,魚能夠在水裡遊,鳥會在天上飛,要解釋這些東西,才能顯示出上帝的大能。這樣當然就要使用到科學,要用到自然哲學瞭,其實這是因為基督教在西 方是一個後起的宗教,基督教前希臘的科學、哲學、羅馬的法律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瞭,所以基督教一進入,沒法將這些東西掃掉,於是想怎麼能夠將這些東西為 其所用。到瞭中古時代,基督教又有瞭一個新的發現,亞裡士多德的邏輯學可以用來建構他們的神學,結果亞裡士多德又變成瞭神學的一個基礎。這樣整個基督教的 結構,無論是從傳教的角度、神學的角度,都跟科學分不開瞭,同時科學也就得以在基督教的好像是很有敵意的一個大環境裡繼續發展,最後甚至顛覆瞭基督教。

最後,西方科學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特征,當然就是它有兩次革命性轉變的出現。古代中國有科 學,古代印度有科學,古代巴比倫、古代埃及都有科學,可是這些科學從出現開始就是實用性的,而且這個實用性從來沒有在基本上改變過。比如說宋代,中國有一 部書《算術九章》,發明瞭很重要的數論上的通論定律,可仍是沿襲瞭漢朝的《九章算術》來做的,沒有新的視野,可是在西方不是這樣的,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和 巴比倫的幾何是完全不一樣的,牛頓的物理學和前面的物理學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什麼西方的科學會有革命性的出現呢?這是一個大問題,我想沒有人能夠給出一 個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