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熟與道理的分層

2016-08-09 21:47:50

文/廖超國

人的成長總是與懂得道理相伴的。人的成熟又總是與分層踐行道理相隨的。

人來到這個世界,什麼都不懂。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撫育、老師的教導,社會的熏陶、生活的磨勵,自己的體悟,慢慢的就懂得瞭一些道理。經歷伴著成長,磨難相隨成熟。懂得道理的過程其實就是成長的過程。但懂得道理是一回事,按照道理去做又是一回事。這就又將人分別出成熟與否來。社會意義上的人其成熟與自然狀態的人的成熟是有區別的。前者與年齡關系不大。如心理學傢將人的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一樣,有些人活到終老也未必成熟。能懂得道理又能按道理去做,才是社會意義上的人的成熟。能將道理分層踐行,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但世間的道理可謂真是道理,聽來簡單,說來復雜。能將道理說的明白得下一番功夫。

道理,分開來解析,道本是路,理則是事物內部紋。兩字合一,語出《文子·自然》“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勢者,天下不足用也。無權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聖人不能以成功”。簡單地說,道理就是指事物的規律,事情或論點的根據、理由,或是處理事情的辦法打算。

道理的具體含義,一是指事物的規律。如“老師跟他講解生物學的道理”;二是指事情或論點的根據理由。像“我們分析問題時,要擺事實,講道理”;三是指處理問題的辦法打算。似“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你想些道理出來指導我們”。說來說去,道則自然界的根本規律,理則萬物借以相互區別的特殊規律。道理即規律,道理即理由,道理即方法,道理甚至也可以是某種規矩。道理是人用來指導自己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關系的一把道德是非的尺子。

說道理復雜並不僅僅在於弄清其定義,還有對其分類也是乎讓人一頭霧水。古人曰:“凡理者,方圓、短長、粗靡、堅脆之分也”。我不知道道理嚴格正統的分類該如何?憑我的理解,道理可分為淺道理和深道理。淺道理就是常識,比如,幼兒園老師教的“紅燈停,綠燈行”就是淺道理。深道理是需要專門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道理,比如,要研究衛星上天和“蛟龍”下海等就是深道理。道理還可分為小道理和大道理。道理的大小是相對於一個道理的系統而言的。道理的大小既表明其應用的范圍,又表明使用一個系統內的道理時由下服從上、由小服從大、由分服從總的狀況。比如個人的小道理往往要服從集體的大道理。再如,依事物的輕重緩急,處於輕緩狀態的小道理要服從處於重急狀態的大道理。進一步分,道理則有軟道理和硬道理之別。軟道理是在一定范圍內的道理,超出瞭范圍既可能像道理,也可能不像道理。比如我們常說某件事合情不合理。如果雙方都退一退就既合情又合理瞭,這裡所說的理就是軟道理。硬道理則不用說瞭,硬道理在哪兒都是道理,硬道理還是道理中的道理。道理還有虛實之分。虛道理是說給別人聽讓別人相信而自己不信的道理,或者是一種狡辯圓通的道理,如孔子對子弟說的“不與夏蟲言冰”的道理。實道理是自己堅信不疑的道理。

道理可依不同的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我隻列舉瞭深淺、大小、軟硬、虛實四對八種。道理不僅可以分類,更重要的是可對其分層。道理的分層與人的成長密切相關。人是跟隨著懂得並踐行道理的層級而逐步成長起來的。人的成熟除瞭與懂得道理的多寡相關,還與懂得道理的逐級分層直接相聯。

我以為一個人是沿著下列分層道理的臺階走向成熟的。

起先是分清“是自己的道理還是別人的道理”。若隻強調自己的道理而不管別人的道理,他的道理是行不通的。除瞭白天想自己的道理,晚上也想想別人的道理。在堅持自己的道理的同時,尊重並兼顧別人的道理,做到兩者融合。這是人告別幼稚走向成熟的開始。

其次是要明白“隻是說說的道理還是說而又去做的道理”。知行合一,說到做到,這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但很多人都隻停留在對道理的“知”和“說”的層面。而不去踐行所知所說的道理。所以,檢驗一個人是不是正走向成熟,看他是不是一個“好龍的葉公”,也是一個重要的判斷條件之一。

再次要瞭解“是局部的道理還是普世的道理”。人是隨著視野的擴大成長起來的。瞭解道理的范疇,知曉道理的適用范圍,是人成熟的一個重要方面。一些人在生活中碰壁,就是因為認死理,把小范圍適合的道理誤當放之四海皆準的大道理,結果是不僅理行不通而且還不明就裡。智慧成熟的人運用道理一定是瞭解道理使用的前提條件的。離開瞭條件再硬的道理都將難成為道理,難以發揮道理應有的作用。否則,辯證法不會告訴我們“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