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困難怎麼辦?

2016-08-09 22:09:48

刻板印象的來源大多是因為個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瞭解某個個體所致。例如說當我們看到長得魁梧、紋身,戴黑色太陽眼鏡、臉孔嚇人且穿著黑西裝的壯漢,很可能會將他誤認為黑社會人物。又例如某電影中,主角是一般社會大眾印象下的壞人,則判定該電影為“歌頌罪惡”的影片。刻板印象愛好者容易先把世事標簽化分類,再加以對目標物的種種現象歸納,支持其原先的刻板印象。例如一位正義英雄型人物因醉酒與自己伴侶以外的女性發生性行為,令對方懷孕並誕下私生子,應該是遭“奸人所害”。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若不客觀理解,則很難加以改變,亦可能造成同類型人的困擾。不過,出色的公共關系手法,可以改善當事人原先給標簽的刻板印象,創造出第二印象,社會心理學又稱之為“最後印象”,例如一位富翁一生對人對己都“節儉”,意想不到原來遺囑指定,將遺產全數捐贈作慈善,感動瞭法官。

比如:“窮人傢的孩子比較吃苦耐勞,有上進心。”這個刻板印象或多或少是爸媽灌輸的,因為他們總會拿別人傢的孩子做為榜樣教導我們,那些榜樣勤奮努力成績好是必然的,重點是他們傢裡還很窮,似乎這樣說的話就可以讓我們更有慚愧感。然而我高中和大學的經歷出賣瞭這個刻板印象。認識很多富人傢的孩子,他們勤奮、和善、寬容、有上進心、成績也優秀。其實根本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更不能吃苦,因為條件使然,他們並不需要吃那麼多苦。他們的確沒那麼儉樸,但也隻是因為不需要或沒要儉樸的環境。

明瞭,可不是不解風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