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09:48
文/徐任沖
阿裡巴巴上巿,是否會像有些人預言的“必將帶動中國電商井噴式”那樣發展,我無法斷言、更不想斷言。但各種馬雲的個人崇拜已可略見端倪,各種真假難辨的過往、各種似真還假的語錄層出不窮,真讓人艱於呼吸視聽。更恰當地講,與其說是“個人崇拜”,不若說是“成功崇拜”吧——世界與中國一樣,成王敗寇,歷來如此,未來還將如此。
上市瞭,不講講話似乎總歸不好吧,馬雲於是講瞭些話。隨便說的話卻被當作勵志語錄殘酷地流傳:“任何團隊的核心骨幹,都必須學會在沒有鼓勵,沒有認可,沒有幫助,沒有理解,沒有寬容,沒有退路,隻有壓力的情況下,一起和團隊獲得勝利。成功,隻有一個定義,就是對結果負責。如果你靠別人的鼓勵才能發光,你最多算個燈泡。我們必須成為發動機,去影響其他人發光,你自然就是核心!”——接下來想必會有很多鼓吹“不要鼓勵”、“不要認可”、“不要幫助”、“不要理解”、“不要寬容”、“隻要加壓”等諸如此類的腦殘勵志培訓班、教材出來吧?!不是有句話說“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嗎?似乎有點道理……
馬雲說的是“必須學會”,沒有說“必須這樣做”。可惜很多人誤讀瞭——最失敗的聽眾就是:人傢隨便說,你卻當真瞭。有句話叫什麼來著?“一當真你就輸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脖子以上那隻腦袋隻能用來戴帽子,不好好思考,光長瞭一對耳朵二隻眼睛,有什麼用呢?
我們常講,心靈的殘疾比身體的殘疾更可怕,是的。更可怕的是明明心靈已經癱瘓瞭還以為自己健步如飛。本來很難得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更高的起點,可是一看別人傢二公子也像別人一樣去做球童、別人傢董事長的繼承人也從業務員做起,心想自己也應該從最艱苦的底層幹起,而且幹最臟最累的活、操著賣白粉的心拿著賣白菜的工資。正當別人傢的球童已經創業瞭、別人傢的業務員已經繼任董事長瞭的時候,也該開始為前途迷茫不已的時候瞭。
有條件的人吃苦那叫“體驗艱苦的生活”,沒條件的人吃苦隻能叫“艱苦地生活”。有條件叫“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體驗生活”,沒條件的叫“沒有困難創造困難,最後搞到沒法生活”。見過很多傢境不咋地卻年少年盛的傢夥,心高氣傲卻眼高手低。碰瞭無數的壁還回頭走回老路,卻不知道已經落後別人多少瞭。一看才知道,別人夏天已經過河瞭,自己還在冬天晚上的河裡摸石頭。
佛祖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說的是自己;偏偏很多人以為自己也是佛祖,便搶著下瞭地獄,卻無法像佛祖一樣安然地回來。佛祖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瞭眾生好好地活著。大傢偏偏誤解瞭。佛祖割肉喂鷹是因為他的肉還可以長出來,你舍身喂獅子是活不過來——凡是不可重復的,都不值得羨慕。很多事情,是我們星鬥市民一廂情願的誤解。
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 明明是說與其在死亡邊緣才苦苦地互相扶持,還不如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識地生活來得好。艱苦中能堅守固然是應該提倡的好品格,可是明明有條件好好地生活卻要宣揚“艱苦作風”,這種自虐式的自我作踐我們並不反對,卻造成瞭“仇富”的心理。明明是人的欲望之罪,卻偏偏要歸咎於錢財;財富本無罪,罪在人自身。祖上也教導我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光明正大的追求利益,有什麼不可以呢?不是不可以,是做不到。
孔子其實是反對“以德報怨”,強調“以直報怨”的,我們卻隻截取瞭前半段相反的意思。方向不對,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沒有思想,一輩子都為別人瞎忙。是的,有一種失敗就叫做瞎忙。盲目地忙碌,最後碌碌無為。
韓寒的《後會無期》裡說,“聽說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這種語境下的自嘲體。以為喝下過很多心靈雞湯,殊不知那隻是燙過死雞的開水罷瞭。
點評:非常刁鉆的思維,不一針見血,也入木三分。閱讀時,讓我想起瞭組織行為學中的一個詞語——“刻板印象”。維基百科是這麼解釋的:
成見或刻板印象(英語:stereotype,亦稱印刻作用、固定觀念),是一個社會學名詞,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這種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通常,刻板印象是大多數是負面而先入為主的,並不能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擁有這樣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