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09:18
文/林清玄
1.
影響我最深的一段歷程,應該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為什麼這段時光影響我最深?因為隻要一念之差,就萬劫不復。我在高中時便決定要做一個寫作的人,也就是所謂的作傢。我之所以要做作傢,有兩個很重要的基本因素。一個就是在我小時候,因為我們傢是農戶,大傢的生活很苦,所以每次有縣太爺或立法委員之類的人物要到我們鄉下來,就有一些老先生老太太都會在馬路上攔住這些大人物,然後跪下來跟他們喊"冤枉啊,大人!"意思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收成這麼好,卻賣不掉,全部要倒在河裡?為什麼是這樣不合理的制度?或者說遇到臺風要請大官拯救他們……
那時我們年紀小,看到這種情景都感到非常心酸,這種心酸使我覺得,如果有那麼一天,希望我能替這些人說話,也就是替一些沒有機會出聲的人發聲。這是第一個原因,而這個原因在我小時候就已經萌芽,等到它比較成熟是在念高中時。為什麼等到高中時才比較成熟,因為我以前一直以為農人是挺悲慘的瞭,等到念高中時,因為我念得是一個臺南一個離海邊很近的一個學校--派海中學,我的同學有一些事漁民的子弟,他們比我們更悲慘。
我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是,在上學時看到隔壁的同學在哭。我就說,喂!為什麼哭呀,因為我念高中已經很少哭瞭。他說哥哥昨天在海裡死瞭!那時我聽瞭很震撼,因為我小時候一直以為自己的生活很悲慘瞭,沒想到我四周的環境已經那麼差瞭,還有比這更差的,這些人就是漁民,另外還有鹽民。那時候鹽田都是政府經營的,這些鹽民領很少的工資,而且工作非常辛苦。以前曬鹽不比現在,鹽都是用人挑的,現在已經完全自動化瞭。所以當時生活很悲慘。那時我就想,原來還有更悲慘的人,我應該要替他們講話,為什麼這個社會上都沒有他們的聲音!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能夠替他們發聲之外,還希望使人跟人之間可以溝通。因為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是很難溝通的,不僅是大人小孩也一樣,像我在讀書的時候,那時還有省籍的意識,他們會分外省人和本省人,外省人還分這是眷村的、那不是眷村的。然後這些人之間不太容易交朋友,因為背景、思想、行為的不同。我就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原來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上的障礙。
所以這段時間,我就立定志向要寫作。我想要做一個作傢,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讀很多書,第二個就是要思考。可是你要知道,在臺灣的教育環境裡面,是沒有條件讓你在高中時讀很多的書,也沒有機會讓你每天思考。所以那時上到高二,我幾乎變成學校裡的一個怪物,因為我每天都會跑到海邊去散步、去思考,思考人類的前途。大傢都覺得這個小孩怎麼如此奇怪。
2.
那時候我讀瞭很多課外書,我曾經立志要把學校圖書館的書,從第一本看到最後一本,所以每天都跑圖書館,什麼種類的書我都看,每天做筆記,對然內容不一定全能吸收,可是那時的我就是認定一個作傢就必須懂得那麼多,所以拼命看書。當時我對作傢沒有“概念”,認認為作傢就是寫文章的,可是哪裡有那麼多文章可以寫?而且你一定要每天寫,那就一定要有很多資料,而這些資料要從哪裡來?一定是從讀很多書得來的。所以在高中時,我就讀瞭不少課外書。剛開始時,我非常吃驚,這種吃驚就是覺得這些書為什麼這麼好看?學校的書為什麼沒這麼好看?除瞭學校的圖書館,我又到外面借回很多三十年代的書籍。有許多書我從第一個字抄到最後一個字。因為那時沒有影印機,借來的書隻好抄,抄的時候,底下墊好幾張復寫紙,抄完以後裝訂,再賣給同學,這樣我就把錢賺回來瞭,而喔自己也保留瞭一份。
那段時期,抄瞭很多三十年代的作品,這些作品非常深刻地感動著我,我想是因為我童年生活背景的關系。
因為這樣,我非常喜歡讀書;也因為這樣,使我的功課很差,查到什麼程度呢?我念高中二年級時,第一個學期結束,放瞭寒假在傢裡,我爸爸收到我的成績單,在飯桌上打開來看後,對我說:“還不錯嘛!有一科藍色的。”
而且這藍色是美術科——六十分,其他全都不及格。我爸爸媽媽一直到現在還搞不懂的是,我是我們傢的小孩最愛念書的,每天回到傢裡就是關在書房裡,可是成績卻是我們傢的小孩中最差的,我哥哥姊姊的成績都不錯。我媽媽就覺得很奇怪,是不是這個小孩頭腦有問題,他花瞭那麼長的時間讀書,可是卻讀到這樣子。但是他們也不忍責備我,因為我實在已經太用功瞭。他們並不清楚,在學校讀書是一定要讀考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