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同道德及體制的關系

2016-08-09 22:12:23

文/楊亦勛

人的思維多取決於性格上的傾向,其言論多取決於被灌輸的知識和主張,但其行為卻多取決於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培根

這是一句我心目中的至理名言,因為它是如此淺顯地道出瞭社會學、國際關系學、甚至人類學都無法徹底解釋的制度與民族性的差異的根源。

大禹傳乘的中華傳統美德,孔子的儒學理論使中國人的道德觀有瞭系統化的定義,然而這一切似乎已成往昔,如今關於中國人素質差的無奈感慨,以至期望尋根求源以突破死角的聲音此起彼伏。筆者倒也想引申培根多個世紀前的非凡銳利眼光來表述一下看法。

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生物,天長日久就形成瞭因生理適應需要而衍生的自我保護功能,如含羞草的“含羞”習性。而社會體制長久的良好就如同一個溫室,使得人的適應能力不需要過度調節各項指標以達到發展所需要的高度水平,從而逐漸透支瞭習慣。清廉,整潔,禮貌,美觀等溫室的催生品已植根於人的習慣中,即使沒被監督或提醒,人也自覺地知道該這樣做——但其實他們根本不會意識這樣做是否合理或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因為這是出於習慣。與之相對的則是在西方,人們通常赤裸裸地討論性,表白對性的愛好,中國人難以理解。但這些國傢的人們習慣於把此類行為當作開放式的正常話題,對生理適當需求的認可,並不以此為醜陋。但他們卻不縱容性侵害,因為這已經遠遠超出瞭習慣的尺度。

若要涉及意識,就不是那麼簡單瞭,意識是在對習慣經過篩洗後沉積下的重物,需要人們刻意去維護,去遵照。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平素的行為儒雅得體,達到社會精神風貌成功水準的日本人表面下卻隱藏瞭或由過度生殖崇拜演變成的色情AV片;或有變態蹂躪女性的人體盛宴;或從來沒有消除的武士道型軍國主義崇拜;及一直以來把對中國道歉看成是一個“值不值得”的問題,不清楚尊嚴的享有是無種族和貴賤之分的偏激實用主義等一系列喪心病狂的嗜好或風氣,從以人文文化角度出發的文明定義來看,日本不能算是一個多麼文明的民族。因為決定人覺悟的是意識而非習慣。

但習慣的培養和改善也是必需的。中華傳統美德中仁排在首位,但眼前出現瞭一種怪異的現象:大量的中國棄嬰和孤兒被美國及西歐國傢的人收養,數量之大實為罕見,關系比例之懸殊實令我不知道“悲哀”這個詞是否足以評價道德淪喪的人心。而此現象似乎和中國人沒有接納未同自己建立親緣,朋友,或其他直接幹系的外人的習慣有點關聯;而且這還是排除在《三字經》等培養意識的教材之外的。中國人的善良卻表現在孩子跌倒瞭采用扶助而不是自勉的辦法;對少年罪犯伏罪年齡的界限劃分之苛刻(真是集體心理成熟度極低的表現),以培養學生走向社會為本職的學校卻渲染“社會復雜論”封鎖學生與社會的接觸機會等等約定俗成的消極“寬容”上。這樣缺少平等對話的寬容的本意就是:避免事情發生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讓它開始。而以上述對比“很不寬容”的,種族歧視尚存的西方社會卻沒有出現中國社會匪夷所思的“本國出生人口外輸”,“同住同享不同心的地域性偏見,少數民族偏見”等尷尬局面。

曾看過一位譚姓的北京新東方美國外教寫的接觸中國後的大量論述雜文,其中一篇關於中國父母與子女情,據他所述,中國父母為子女預購住房,持辦婚姻等既費心又費錢的操心事在西方人眼裡是一種高尚的美德。可惜這位善意的外籍友人似乎並不知道:中國的父母和子女間缺少他們那樣主觀發自內心的暢通無阻的溝通信任。

方才上網看到瞭一道跨國人際交往的測試題:大意為某先生和外國的生意夥伴失約瞭,對方很難堪地指責他怎麼能欺騙朋友呢?某先生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麼!不就是失瞭此約嗎?最後的問題是要你回答某先生的言行不妥在哪兒。我真不明白這也能出題?!言下之意就是外國人騙不得,自己同胞就可以盡情騙瞭?當然瞭,這是我們的習慣嘛!

什麼時候人們能真正意識到愛心和誠實的存在並轉化其為習慣,或許真能解決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吧!

點評:註意你的思想,它們會變成你的言語;註意你的言語,它們會變成你的行動;註意你的行動,它們會變成你的習慣;註意你的習慣,它們會變成你的性格;註意你的性格,它會決定你的命運。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大抵來自社會環境的潛移默化,比如美國法制,法國浪漫,英國紳士,德國嚴謹,日本精致……那誰能簡要概括一下我們的思維習慣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