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者:唇齒上搖搖欲墜的,是自己的人生

2017-04-06 11:00:23

文/墨的素閑川(公眾號:墨的素閑川)

劉墉說,我有一顆很熱的心,和一雙很冷的眼。

這能力,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能有。

不過,人傢江湖飄,你還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為瞭探究他人人生的真相,還有一顆很八卦的心。

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有時候,我們自己也難免被口舌之快所誘惑。

今天要將講一個古代的故事,相信大傢看完後,會有所領悟。(還不是因為主角長得太好看)。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封短篇傢書頗為有名。一封為三國時期政治傢諸葛亮的《誡子書》,一篇為西漢軍事傢馬援的《戒兄子嚴敦書》。這兩篇傢書的特點是簡短,均不足300字。但“山不在高,有龍則靈。”它們所說的道理足以讓人一生受益。以下說的馬援的這封傢書,收錄在號稱“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的《古文觀止》中。它最得力之處,就在於對年輕人的處世提出瞭一條重要的提醒。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被漢光武帝封為“伏波將軍”。《東漢觀書》中記載這位陜西的武將濃眉大眼(“容貌如畫”),身高177以上(“長七尺五寸);口才特好,皇帝召見他,他不但能對答如流,還能讓旁聽的皇太子和諸王聽得入神(“屬耳忘倦”);有一回打瞭勝戰歸來,朋友來道賀,他卻說:“如今國傢內憂外患,真摯的朋友該勸我打勝戰不驕傲,報效國傢。”最後,他慷慨激昂的創造瞭一個成語——“死於邊野,馬革裹屍。”

這樣的一位能人因為寫瞭一封信,名傳至今為人誦讀。也是因為這樣一封信,為他的悲劇人生埋下瞭伏筆。

有一天,馬援將軍正在交趾(今越南北部)前線打仗。在這一戰中,馬援率軍平定瞭交趾,並在其地立銅柱,作為漢朝最南方的邊界,至今猶存。當時,軍情正急。而在百忙之中,這位關心傢庭的叔父聽到一些關於自己侄兒的傳聞。主要問題有兩個:

1、兩個侄兒經常公開嘲笑、評論時政和人物。(並喜譏議)

2、兩人很可能在結交黑道“朋友”。(通輕俠客)。

因為年輕,熱情充沛,難免指點江山。

因為年輕,熱愛交友,卻不知道選擇。

等不及率軍回朝,老將軍就提筆給侄兒寫瞭一封信。在信裡,馬援將他認識的當時的兩位人物做瞭這樣一個對比:

人物A: 述伯高。特點:忠厚謹慎,謙虛節儉,從來不說挑剔他人的話。

人物B: 杜季良。特點:豪爽,講義氣,交友廣泛,父親辦喪事的時候,幾個縣的人都來奔喪。

表面看起來,述伯高似乎平平淡淡,沒有什麼特別出彩之處。而杜季良則十分風光,交友遍佈天下。然而馬援卻沒有隻看光彩的表面,卻發現瞭潛伏在熱鬧下的冰山。

學習忠厚、不隨意評論時事和他人,淡泊謙虛的人,如果學的不好,還可以成為的人,為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如果為瞭標新立異,展現才智,隨意交友,動輒“毒舌”,如果學不好,則成瞭浮躁之人,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這就是年輕人處世的第一原則:慎言、擇友。

馬援感嘆道:“聽說瞭別人的過失,應當聽見瞭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提及。”接著,老將軍又說瞭一句十分嚴肅的話:“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諷刺的是,兩位侄子大約被馬援嚴肅的口氣嚇壞瞭,竟然將這封私人的信貼到朋友圈,並被轉發。這條不希望子侄八卦的信,成瞭一條大八卦——漢光武帝瀏覽後,點贊,並隨後做出瞭兩條評論:提升述伯高、罷免杜保衛。

此事引起瞭連鎖反應。有仇傢報告,說駙馬梁松與杜季良勾結,將有不利於朝廷的行動。光武帝劉秀聽信瞭告狀人的話,免去杜季良越騎司馬的官職,梁松因為身份,免於處分。

梁松耿耿於懷,等馬援真的“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後,他利用朝廷對於馬援最後一站失利的不滿,誣告馬援曾偷偷帶回瞭“明珠文犀”(文犀是有紋理的犀牛角,特別珍貴)。

其實,那隻是薏米而已啊。

馬援傢人得知後十分惶恐,不敢將馬援遺體葬於自傢墓地,與祖先葬在一處,隻得在京城西郊買地數畝,草草掩埋。

後來,在馬援妻子的六次上書努力下,此事終於平反,然而,它的影響力還是延續瞭下去——據《後漢書》記載,漢明帝命人畫的雲臺閣中興二十八將畫像,東平王劉蒼看瞭雲臺閣二十八功臣畫像後問漢明帝:“何故不畫伏波將軍(馬援)像?”明帝笑而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