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戰爭

2016-08-12 23:03:17

“也不是這個原因。”李斯搖搖頭。

嬴政連續丟過來六份奏折,分別來自於六個被征服的地區。李斯甚至不需要仔細閱讀,單從字形上就能分辨出它們的出處。

“朕已經受夠瞭。”嬴政平靜而怨毒地說,每次他流露出這種表情,都意味著人頭落地。

“朕每天要閱讀三百六十份奏折,結果大部分時辰都花在辨別這些該死的文字上面。楚地、齊地、燕地、魏地、趙地,韓地,每個地方的字都復雜的象是一坨屎;你看看,齊國人喜歡在文字邊緣加各種花紋,來表達不同敬語的區別;趙國人都是偏執狂,他們希望每個字都有至少兩個以上部首和一個偏旁;韓地更過分,他們甚至通過筆畫增減來表達時態變化。朕是天子,不是他嗎的書吏!朕不想花寶貴的時間來一一分這些鬼東西!”

李斯松瞭一口氣,至少他不用心驚膽戰地猜測這位皇帝暴怒的原因瞭。始皇帝的憤怒可以理解,在七國統一之前,每一國的文字都有著顯著的不同,盡管這些方塊字源自於同一系統,但長久的分裂狀態讓它們呈現出繁復的多樣化。據統計,平均每一個字有至少三十種不同的寫法,即使是最廣博的學者也無法認全。如果說這些字有什麼相同之處的話,那就是它們都繼承瞭周代金文的特點,充滿瞭細節和精雕細琢,繁復無比,刻一個字與畫一幅素描所耗費的時間差不多相當——這還是在刻刀使用熟練的情況下。

對於一個大一統王朝,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惱火的瞭。

甚至始皇帝在奏折上批下“知道瞭”三個字,都要埋頭刻上好久。他略帶委屈地把右手伸過去給李斯看,上面有幾道淺淺的刀痕,這是刻字時留下來的。

李斯思索瞭一下,謹慎地建議道:“微臣可以安排一批書吏,專門把這些奏折翻譯成秦篆,再呈給陛下。”

“那可不行。”嬴政斷然否決,“那太浪費時間。帝國的行政效率已經夠慢瞭,我不想因為這些玩意兒再耽誤時間。你知道重新刻一卷竹簡需要多少時間嗎?以往那種慢吞吞的貴族式統治已經不合時宜,現在是效率的時代。”

最後一句話是著名的管理大師衛鞅說的。盡管他本人早已經被處死,但並不妨礙他的管理學理論在秦國流行。

“那陛下的意思是……”

“應該是他們來遷就朕,而不是朕去遷就他們。”始皇帝露出威嚴的神情,他對天子的權威看得比自己的眼睛還重要。“陛下是打算在六國都推行秦篆麼?”李斯試探性地猜測。

“不僅僅是如此!”嬴政冷笑,“我還要刪減一半的文字筆畫,讓它們看起來更容易辨認和書寫。我已經受夠瞭那些陳腐的‘優雅’文字,我要這秦帝國的文字,就象‘皇帝’這個頭銜一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新面貌。”

“您的意思是?”

“天無二日,地無二君,字無二形。是時候收拾一下瞭。”

李斯的嘴張合瞭兩次,什麼也沒說,心中卻開始掀起波瀾。這件事他早有預感,隻是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這件事你去抓一下,要盡快辦。”

“可是,不跟朝廷百官商議一下嗎?”

“你辦事,我放心。”嬴政揮瞭揮手,表示這次談話結束瞭。

李斯走出宮殿,步履有些滯重,心裡有些沉甸甸。他知道這一次的變動,將會在全國引起多麼大的震撼;同時他也明白讓皇帝收回自己的決定是多麼不可能。

其實私下裡,李斯還是很贊同始皇帝的這個想法。往竹簡上刻文字實在是件既痛苦,又浪費時間的事情。相比起其他幾國來說,秦篆已經很簡單瞭,可當初他寫《諫逐客書》時還是足足花瞭兩天。他的一位同學韓非在寫《說難》的時候甚至累到得瞭腱鞘炎,手腕幾乎殘廢瞭——沒辦法,他寫的是韓文,那是一種摻雜瞭象形文字和時態變化的可怕變種,效率低的可怕。六國中韓國第一個被滅掉,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為天下的長治久安,是該簡化一下瞭。李斯捋瞭捋胡須。

但事情從來都不會象想象中那麼容易。

李斯還清晰得記得,去年朝廷曾經作過一個決議,要統一整個國傢的馬車輪距。但這個標準輪距究竟該是多少尺,文武百官進行瞭曠日持久的爭論,每個人都希望能用自己傢鄉的習慣當作標準。最後爭論變成瞭鬥毆,鬥毆變成瞭械鬥,械鬥最後變成瞭兵戎相見。等到始皇帝親自出來幹涉的時候,死去的人幾乎可以填滿從咸陽到驪山的車軌裡瞭。

區區一個車輪距都搞出這麼大的風波,遑論文字。那些舊六國的老傢夥們,可不會那麼輕易就接受這種離經叛道的東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