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戰爭

2016-08-12 23:03:17

“唉……”李斯望著陰霾的天空,嘆息瞭一聲。他有點受夠瞭這份工作,真想幹脆什麼都不管,帶著兒子,牽著黃狗出老傢上蔡東門去打獵。不過他也知道,這是一種奢望。秦帝國的丞相沒有年假,也不允許辭職,要麼死在任上,要麼被砍頭。

回到丞相官邸,李斯屏退瞭左右,經過一整夜的苦苦思考,他終於有瞭一個思路。這件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一 拿出一個簡化字的方案。

二 推廣到天下三十六郡。

三 幹掉所有的反對者。

第一步的技術含量比較高,但不算難。李斯決定把這件工作交給幾何學傢,而不是學者。

如果交給學者們的話,他們會首先查閱大量的古籍經典,然後逐一進行考釋與辯析、交叉引用,發表一系列論文,音、形、義一個都不能疏漏,每一個字既要符合倉頡的原始用意,又要兼顧三代的傳統。筆畫增削,無不有據,文化是需要傳承的,這一點可馬虎不得。樂觀估計,整個工程大概會在秦八世或者秦九世的時候完成。

而幾何學傢則是另外一種做法。這些傢夥都是天生的作圖狂,能夠用一把無刻度的尺子把一個角三等分,或者畫一對面積相當的圓與矩形。他們所要作的,就是把每一個秦篆放大成一個幾何圖形,然後大刀闊斧地去掉多餘的點、線段與角,直到他們認為這個圖形已經簡單到可以用標準作圖工具畫出來為止。

對追求效率的始皇帝和李斯來說,後者更受青睞。

於是李斯發佈瞭丞相令,從阿房宮施工單位——他對其他地區的人不放心——抽調瞭一批幾何學者。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工匠出身,精通建築設計。他們被關在驪山附近的一處保密地點,被一千名甲士嚴密地保護起來。李斯把每一個秦篆都放大十倍,交到這些工匠手裡,隻告訴他們這是某種建築的設計圖,需要進行結構上的優化。

事實上這些人確實不負眾望,整個簡化工程隻花瞭兩個月時間。很快李斯手裡就拿到一份簡化字對照表,他把這種字命名為小篆。小篆比任何一種現存文字都簡潔,它要比目前秦國通行的大篆節省平均大約三成的工作量。而且因為幾何學傢特有的嚴謹,小篆顯示出一種標準化、構件化的氣息,所有的字都可以歸納為幾種有限矩形和線段的組合。

李斯很滿意,他甚至有些得意,第一時間呈給瞭皇帝。始皇帝看到這份簡化字列表成果,十分欣喜,還親自試寫瞭幾份詔令,那種簡單的結構甚至讓他握著刀子刻出幾個優美流暢的連筆。嬴政第一次覺得寫字是一種美妙的享受,他決定要重重地賞賜這些幾何學傢。於是始皇帝親筆在竹簡上用小篆刻下“倉頡再世”幾個字,頒發給整個團隊。然後這些立功人員被送到瞭秦皇陵的施工現場,經過一些簡單的化學處理後被慷慨地擺放在瞭皇帝靈柩附近一處光榮的坑道裡。

接下來,就是第二步,也是最艱難的一步。

李斯決定開個聽證會,在小范圍內試探一下反應。嬴政也贊同他的這個觀點,一場聽證會可以大致判斷出有多少人會反對統一文字,然後就可以按照這個比例來準備牢獄與斷頭臺瞭。

召開聽證會的地點是在咸陽宮,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選擇。當年著名的刺客荊軻就是在這裡試圖刺殺秦王,至今柱子上還留著劍擊的痕跡。皇帝讓這些都保留下來,以此來提醒每一個拜訪者,恐怖主義不能改變歷史。

李斯對於參與聽證會的成員作瞭精心選擇,其中有來自諸國的貴族、帝國開國元勛、大商賈代表、諸子百傢成員、全國優秀書吏和一些咸陽附近的老百姓,確保各個社會階層都有參與。嬴政陛下沒有列席,他擔心會影響聽證會的客觀性,所以隻派瞭一名叫趙高的宦官旁聽。

嬴政還為李斯指派瞭一位副手,叫叔孫通,是個儒生。始皇帝的意思是,儒傢一直自詡是文化的傳承者,這些東西的推廣如果有他們支持會更有說服力。不過李斯完全沒打算咨詢他們的意見,他一向反對以德治國。

叔孫通從早晨開始就守在咸陽宮前,他一看到李斯,立刻堆出滿臉的笑容迎上去,殷勤地噓寒問暖。李斯把事先刻好的一大批小篆竹簡丟給他,冷淡地吩咐他捧好瞭跟著自己走。叔孫通打開其中一卷看瞭一番,發現那些東西似乎熟悉卻又陌生的很,和燒裂的龜甲裂紋很相似,便抬起頭天真地問道:“這是什麼?卜筮的結果?帝國準備對漠北用兵瞭嗎?”

李斯頭也不回地回答:“不,那是我們即將使用的標準字庫。” “啊?”叔孫通雙手捧著竹簡楞在原地,“這……這是怎麼回事?”李斯停下腳步,回過頭來一字一句地對叔孫通說:“聽著,一會兒你要作的,就是說服你自己和其他人接受。明白嗎?皇帝陛下在看著我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