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3:17
聽證會結束後,皇帝陛下要改革文字的消息很快就傳開瞭。這個消息被轉換成瞭至少七、八種寫法,傳達到瞭全國各地,在幾乎每一個都邑都引起瞭廣泛的爭論。
儒傢的態度最為激烈,孔鮒與叔孫通的辯論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嚴格來說並不完整,因為李斯的提問部分被刪掉瞭——各地的儒門弟子無不奔走相告,如喪考妣。儒傢子弟普遍認為,小篆是暴秦為瞭毀滅商周文化的大陰謀,然後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當成這種文化傳承的唯一拯救者,每個人都充滿瞭使命感,這讓他們激情勃發。
孔鮒曾經站在邯鄲的街頭,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聲疾呼:“當秦王要統一六國的時候,我不是兵傢,所以我沒有站出來說話;當秦王要把貨幣統一時,我不是商傢,所以我沒有站出來說話;當秦王廢除分封制、改郡縣的時候,我不是貴族,所以沒有站出來說話。現在,當他打算把祖先的文字也改成邪惡的小篆,已經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瞭!”
其他諸子百傢的態度不盡相同。墨傢欣然接受瞭改革,他們每天都要制作大量的反戰標語和橫幅,文字的簡化可以讓抗議和遊行準備的更快;陰陽傢們的反應也還算正面,他們的收入取決於“五行終始說”理論的流行程度,小篆印刷的普及讀物顯然受眾會更多一些;法傢和農傢最興奮不過,刑律和農書不必每次都要再版七種譯本。一名成都的胥吏可以輕而易舉地查閱大梁的官司卷宗,而鄭國渠和都江堰的農民,可以共享同一版的歷書瞭。
六國的貴族們保持著沉默,他們對這次改革不屑一顧,並認為是對古老傳統的最大冒犯。在寫給彼此的信中,他們變本加厲地開始使用更為古老的字體,並派人去搜集各種三代青銅器,把上面的古老字形拓下來,越繁復越好。這被視作是一種無言的抗爭。
在一些偏遠的地方,當地貴族甚至聯合儒生掀起叛亂。他們打出“不復古,毋寧死”的旗號,並把暴秦試圖消滅的六國文字紋在身上,以表示文化傳承與自己血脈相連。許多人在紋身過程中感染而死——這是沒辦法的事,六國文字實在是太復雜瞭,每一個字都需要在數寸的皮膚上紋至少幾十道線段。
至於那些老百姓和商賈,他們全都抱著樂見其成的態度,在這一場鬥爭中保持中立。始皇帝慷慨地撥下一筆款子,在各地興建公塾和庠序,要求每一位平民至少要認識兩百個小篆字,學會書寫其中的五十個。“始皇陛下萬歲”、“小篆是天道”、“我自願”三句話列為必修課,寫會一句,就可以獎勵一鬥米或者兩隻雞。
這些獎品都是由商人們贊助的,作為交換,朝廷允許讓全面推行小篆的時間推遲三年,以便於讓他們把大篆時代的存貨都賣光。商人們還提出瞭另外一個條件,希望能對主動使用小篆的商傢實行減稅或者退稅,朝廷答應瞭,並設置瞭一系列富有文化氣息的爵位犒賞他們,諸如好學男、識字伯、掃盲侯之類,象卓氏這種大商戶,還能被授予文抄公這樣的榮銜。少不得又被儒生們和貴族痛罵僭越。
朝廷對小篆旗幟鮮明的支持態度,打擊瞭一批人,也鼓勵瞭一批人。一些比朝廷更加激進的團體出現瞭,他們——大多數是下級書吏——嫌小篆寫起來還是麻煩,偷偷作瞭進一步簡化,把貴族們引以為豪的“風雅”圓轉筆觸統統改成瞭硬折,這樣更方便刻寫。儒生與貴族們對這種行徑更是嗤之以鼻,輕蔑地把這些稱為“隻有下賤奴隸才會書寫的粗俗字體”,於是書吏們索性把這種字稱為隸書。
在這種局勢之下,孔鮒心情變得糟透瞭。
他已經成功地在秦帝國內點燃瞭反抗的火種,儒生們把印著小篆的竹簡堆到一起噼噼啪啪地燒掉,然後秦軍士兵把儒生也抓到一起嗚嗚哇哇地燒掉。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交換比越發顯得不合算。畢竟竹子要比儒生要多,而且要便宜。
在遊說貴族叛亂方面。他也遭到瞭慘重的失敗。貴族們態度們相當不錯,辱罵小篆和始皇帝的花樣不比儒生們少,兩股勢力幾乎是一拍即合。他們在叛亂中各司其職。儒生負責意識形態和學術上的批判,貴族們負責居高臨下的嘲弄,隻是沒人負責具體的叛亂實務。秦軍的鎮壓部隊隻需要用棗核把耳朵塞住,就可以輕易滅掉他們。
孔鮒曾經找到過一位楚國大將的遺族,希望能夠把關於傳統文化的東西都傳授給他。想不到那個小孩子隻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就不再理睬他瞭,反倒捧起一本小篆體的兵法書讀得津津有味。孔鮒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