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0:33
文/古典 新精英創始人
這期專欄的主題竟然是25歲的故事,我太愛ELLE和編輯瞭!讓我不用故作冷靜犀利科學的分析別人,說說我自己的生活故事。
按照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8階段來說,25歲是一個重要階段,這階段的我們開始脫離少年的生活(有誰25歲還以腆著臉說自己是“少年“/"少女",一口唾沫呸死他),我們不再熱衷於同學聚會,聽校園民謠,而慢慢真正意識到,我終於(不得不)是個成人瞭。但當我們真正進入成年人的社會,卻發現自己從象牙塔的最頂端落到瞭社會的最底層,你原來以為自己的生活應該是一場《小時代》好歹也是個《杜拉拉升職記》,現在卻發現,隻是《蝸居》。你選擇眾多卻一無所有,無比真實的現實在你面前徐徐展開,是持續自己遙不可及的夢想,還是進入那些中年人一樣毫無夢想的生活?迷茫、失落、恐懼撲面而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青年危機”,為此維基百科甚至還專門開瞭一個頁面,叫做quarter-life crisis. 四分之一生涯危機。
象一首老民謠《江湖行》說的“看過許多我這樣的年輕人,走呀走呀停下來那麼傷心,這個曾是他們想要改變的世界,成為他們不可缺的一部分。”
正如青年危機這個詞本身暗示的一樣,換一個角度,25歲也充滿瞭轉機——你帶著之前所有的想法和能力,重新打開一個生命的方式。就好像一個玩傢重新打開一款新的遊戲:你過去的技能和道具都可以遷移,但是遊戲設定完全改變。在這個遊戲中間,你讓自己成為完全不同的角色,玩出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始終感謝我在25歲做的選擇。25歲那年,我還是某個著名英語學校的老師,當時這裡還沒有搞上市,自由主義和人文精神洋溢。當時的我留著齊肩長發,穿一個臟兮兮的列儂頭像的大T恤,讀《古拉格群島》,講GRE詞匯,居然也沒有被噓下來過。04年的英語老師收入甚好,如果你周六日連續10個小時不要命的猛講,每個月也有個3萬多。很多老師用“一課一冰箱”“一月一車輪”來激勵自己,開始積累自己的第一桶金。而我始終對於這種生活保持懷疑——這真的是我的成年人的開局嗎?我決定過另一種生活,每到周日的課程,我就會背一個75升的“離傢出走包”到教室,裝上想看的書和DVD。在課程結束後,打車到機場,隨便買一張去哪裡的機票或火車票,去內蒙古草原?去就要淹沒的三峽?去西藏?去父親當年的礦坑?去任何一念之間想去的地方。然後在哪裡看書,或者到處呆著,四處逛逛,在周四的晚上回到北京,休息,講課。3年以後,我的大部分同事都在北京有不止一套房子,有穩定的生活,當上瞭學校的主任或校長,還有人創業成為企業傢。而我看起來一無所有。我所有的,就是對於生活的定見——在親眼看到和經歷瞭那麼多的人和事,在安靜的讀完瞭歷史上吸引我的經典,在為自己做過那麼多正確或錯誤的人生試驗後,我對與自己和未來的生活逐漸有瞭一種獨特的定見。這定見在遊歷中形成,被摧毀,又慢慢升級; 被打磨,被質疑,又被驗證,逐漸結晶瞭下來。這定見在讓我在今後十年的人生分岔路中毫不猶豫,讓我在面對不確定,無法知道結果時,依然對與自己和世界有最好的猜測。
今天離我的25歲,已經過去10年,我熱愛這段生活,我無數次的後怕自己沒有進行這樣的一段人生試驗。也許因此,我會在人生之路上慢走幾步,但是我卻找到自己的人生定見。一個無意義的生命,並不會因為比別人更快、更長或更成功而變得有意義。而又有什麼比明知是一條幹涸的河流,卻非要航行更可悲的呢?
如果有什麼能告訴即將要面對青年危機的人們,我的建議是:停下來,別著急成功和追趕,停下來看看。安靜的看看焦慮躁動的自己,為自己的未來找到一些定見,讓自己有機會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視角反思自己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你的現實,溫柔而堅定的生活下去。不管你的方式是極端的流浪、間隔年,或者是給自己每周一個不設定的晚上,上班路上給自己翻一頁在別處的書,隻要你開始尋找,你終能找到。
突然想起來,埃裡克森還說,45歲還有個中年危機,我期待這個危機,我想我的離傢出走包瞭。
點評:定見,指明確的見解或主張,是一種“心智模式”。我們每日浮沉於信息橫溢的洪流之中,人人都渴望擁有一個簡單的架構、可以觀察的趨勢。定見就像心態,是一個選擇,也是一種看法。這種看法來自於自身,你心裡想看什麼,就一定會看到些什麼。 從約翰·奈斯比特《定見》一書中,我們可以學習重塑自己思維的11條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