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起源

2016-08-13 16:41:08

手繪動畫片也是根據這種逐格原理制作的,隻不過所拍的是素描或漫畫,而非實物。回頭看看邁佈裡奇為奔馬拍攝的連續照片(見9.19),就能想象出制作這樣的動畫片要做哪些工作。如果您把這些照片都畫下來,並且按順序拍下這些畫,您將制作出一部非常短的動畫電影。動畫片制作是一種費時費力的電影制作方式,因為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的每一秒都需要12到24幅畫,才能產生流暢的運動錯覺。因此,一部長度隻有3分鐘的動畫片最多可能需要4320幅不重復的手繪稿!

溫莎·麥凱(Winsor Mc Cay)是美國動畫片的先驅之一。在從事動畫片之前,麥凱已因他1905年開始為《紐約先驅報》畫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連環漫畫《內莫船長》而成名。他還是一個成功的戲劇表演傢。在舞臺上,他負責的是劇情講解——邊講故事,邊把故事在粉筆板上畫出來。麥凱拍過幾部動畫短片,但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訓練有素的恐龍格蒂》(Gertiethe Trained Dinosaur,9.21)。麥凱是為自己的舞臺節目而創造格蒂的。他把她的形象放映到一塊固定在畫架上的巨大畫板上,其效果就像是他本人的一幅畫作突然活瞭過來。在動畫片放映過程中,麥凱還與它進行互動,比方說責罵格蒂,而格蒂則作後悔狀。格蒂不是第一個專為動畫片創造的動物角色,但她是第一個擁有鮮明個性的動物角色,就這一點而言,她是米老鼠、唐老鴨、兔八哥及其他著名的動畫片動物角色的鼻祖。

當要拍攝故事時,早期的電影攝制者自然而然地把戲劇當作瞭模仿的對象。起初,他們在舞臺前方架設起一臺攝影機,讓它拍下表演的場面,仿佛攝影機是一名直視前方、從不眨眼的觀眾。但實際上,作為觀眾,我們並非呆坐不動,也不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整個舞臺的。我們看這看那,密切關註劇情的發展。我們專註的對象有時是佈景,有時是一張臉,有時是一個手勢。電影攝制者很快就意識到,攝影機也能做這些事,它能進入故事的情境,將其更生動地展現給觀眾。就在電影攝制者們互相借鑒彼此的試驗和發現的過程中,一套電影敘事手法逐漸開始形成。在美國,最早的電影大師之一是D.W.格裡菲斯(D.W.Griffith)。

1908年,作為一名極短(10分鐘)默片的導演,D.W.格裡菲斯開始瞭他的電影事業,他以每周兩部的速度機械而快速地制造出影片。這段學徒經歷教會瞭他很多電影攝制技巧,所以到瞭格裡菲斯獲得更大的創作自主權的時候,他已做好瞭準備。1914年,這位制片人兼導演拍攝瞭他的第一部達到正片長度的影片,連片名都表明這是一部史詩:《一個國傢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9.22)。格裡菲斯所講的故事出自一部當代小說。《一個國傢的誕生》以內戰之前、之中和之後的美國南方為背景。它用一種現在常見的手法,將一個北方傢庭和一個南方傢庭的經歷交織在一起:它們偶然相遇,雙方的成員彼此墜入愛河。情節中設置瞭許多戰爭場景和一場異常感人的林肯總統遇刺的戲。我們必須記住,這是一部默片。所有的動作、情節、情感都隻能由影像來表現,沒有對白,也沒有音效(早期的電影院中通常有現場的音樂伴奏)。

今天的觀眾大都會發現自己很難耐著性子把《一個國傢的誕生》從頭到尾看完,因為盡管它的風格並無誇張之處,但它的種族歧視和過於簡單化的道德觀令人不快。即便是在它那個年代,一些觀眾也對此片的這些特點作出瞭激烈的反應。1915年3月4日的《紐約時報》在評論這部影片時指責它“題材聳人聽聞,具有煽動性”。不過,《紐約時報》接著評價瞭“此片作為一部電影”的價值,認為它是“對電影攝影機的用武之地的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新例證”。①

攝影機運轉過程中每個連續的電影畫面序列都被稱作一個鏡頭。在電影的早年,標準的鏡頭是表現演員全身的全景鏡頭。為瞭獲得富有戲劇性的效果,格裡菲斯更願意嘗試多種多樣的鏡頭:中景(腰部以上)、特寫(頭部和肩部)、極近景(臉的局部)和遠景(從遠處看)。由於不滿足於攝影機隻充當固定的場景觀察者,格裡菲斯運用瞭搖鏡頭(攝影機左右移動)和移動鏡頭(攝影機在軌道上從後向前推)。他還改進瞭通過兩個或更多場景交替出現來推進劇情的交叉剪輯技術。比方說,他會拍攝女主人公身處險境、男主人公趕來相救的場景,然後在兩者之間來回切換,以制造懸念。

交叉剪輯顯示瞭格裡菲斯高超的電影剪輯技藝,即在所有的鏡頭都拍攝完畢之後,創造性地把它們匯編成一部電影。在《一個國傢的誕生》中,格裡菲斯還有效地運用瞭圈入圈出鏡頭(見9.22),即消隱影片的邊緣,形成一個焦點圈。《一個國傢的誕生》中甚至有閃回鏡頭,即向被認為發生在影片主要劇情之前的情節的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