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0:42
很喜歡蕭秋水對“弱人脈”的解釋——也許因為你還不夠強,因為你的世界還不夠大。
很多人都知道人脈管理的重要性,所以花很多時間在人脈管理上,熱衷於參加各種活動,認識各種人,擴大自己的圈子,但是,不一定有好的收效。
人脈管理,在知識管理中,屬於know-who,人際的知識。
用在人脈管理上,這首先包括兩層含義:1、你是誰。2、當你遇到問題,誰能幫到你。
人脈不是一個功利的詞語,如果以功利來看待人脈,人脈通常是失敗的。沒有誰喜歡平常很陌生,有事的時候來找自己,事情忙過後又顯得象不認識一樣。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好習慣》裡提到情感賬戶,這是一個好概念:人與人要註重平時的交往,情感的積累,而不要隻看重利益。
為什麼要首先強調“你是誰”,因為這才是人脈管理的根本。如果自己沒有一技之長,不能給他人、社會帶來價值,而隻一味地索取,也許一時行得通,但不能積累長期的人脈。很多人隻以為認識人多瞭,人脈自然形成,忽略瞭自我的建設,所以這種人脈沒有根基。
應該把自己建設成為人脈的中心節點,圍繞著自己,有不同的朋友,而作為人脈節點的自己,應該喜歡朋友們、瞭解朋友們、關心朋友們、考慮能夠幫助到朋友們什麼、帶給他們什麼價值。
當你足夠強大,你具備自己的核心價值,當朋友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要麼是自己能夠解決,要麼是在朋友圈裡整合資源,這樣的人,會廣受朋友信賴。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學習,就是希望培養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朋友們需要我的時候,不是隻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能夠給出實際的援手。
其次強調的是要瞭解別人是誰,有什麼長處,在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否獲取到幫助。這裡面仍然不強調功利,不是因為用到才交往,而是出於喜歡,幫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有些人是根本不考慮志趣是否相投,隻考慮有用沒用,這種交往,會比較生硬。我有一位朋友說的好:你有企圖,別人會看出來的。
有些人苦於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所以會勉強自己和不喜歡的人交往,這種關系往往不能長久,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未必能夠奏效。朋友之間固然需要包容,但是原則上,如果經常需要容忍,那就是有問題的關系,不夠自然,彼此別扭。
而如果自己的世界夠大,生活圈不局限,其實會發現,容易找到相契的朋友,超乎地域、年齡等限制,彼此坦誠相待,肝膽相照,相處時如同春風化雨,溫暖溫馨。
林和靖梅妻鶴子,一般人以為癲狂,而我理解事實上這是一種超越瞭物種的人脈關系,與整個自然和諧共處,這樣的胸懷,一般人不具備。
點評:秋水姐的見解總是行雲流水,化有形於無形,下面我們來看看同人於野的理工科思維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作者:同人於野
我們中國人非常喜歡談人脈,有句現代諺語說“社會關系就是生產力”。拉關系,是很多人都做,但是又被某些有志青年所不屑的行為。可是不管你有多麼不喜歡,在社會中做事情往往就是要依賴各種關系,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關系”,是個正常的現象。而這個現象並不簡單。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系,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而社會學傢們卻恰恰不這麼認為。
著名社會學傢,現在是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經在70年代專門研究瞭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1]。Granovetter找到282人,然後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系找到的工作。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 當宅男們絞盡腦汁糾結於簡歷這麼寫好還是那麼寫好的時候,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經讓那些有關系的人先拿走瞭。
但這裡面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靠關系,而是靠什麼關系。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系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系”,而是“弱聯系”。在這些靠關系找到工作的人中隻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系人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周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系,是那些並不經常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系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