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人脈與弱聯系

2016-08-13 16:40:42

這項研究統計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 —— 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朋友(不管是強聯系還是弱聯系)先發瞭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 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我們可以想象,前一種方式發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後一種大,社交網絡的作用就是讓網友向我們提供信息啊。Facebook的這個研究通過隨機試驗的辦法來跟蹤特定的一組網頁地址,結果發現別人分享這個地址給我們,我們看到以後再轉發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們自己看到 這個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五倍以上。這兩種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網友分享的放大效應。

我們的轉發行為是相當親疏有別的,我們更樂意轉發“強聯系”分享給我們的信息。統計發現如果強聯系發給我們一條信息,我們轉發它的概率大約是弱聯系發過來信息的兩倍左右。這個理所當然,強聯系之間本來就有類似的興趣。有人據此甚至擔心,社交媒體是否加劇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局面?我們會不會因為總跟志趣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變成一個個孤島呢?

不用擔心。我覺得這個研究最巧妙的一點是這樣的:它不但比較瞭我們願意轉發強聯系還是弱聯系,還比較瞭兩種不同聯系的放大效應。強聯系的放大效應是 6,而弱聯系的放大效應是9。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網址,你看到一個弱聯系分享給你你再轉發的幾率,是你自己發現這個網址再分享的幾率的9倍。再說白瞭,就是強聯系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而弱聯系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你恐怕就發現不瞭。這個性質和當年Granovetter說的何其相似!


上面兩張圖是用兩種不同方法(按評論數和按發的消息數)計算聯系的強度時,p_feed和p_no feed的對比;下面兩張圖則是p_feed/p_no feed。

然後再考慮到人們接收到來自兩種聯系的信息總量,把它們用相應的分享幾率加權平均之後,發現來自弱聯系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聯系。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重視強聯系,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聯系。

現在“弱聯系”理論已經被推廣到瞭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僅僅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聯系”,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聯系”。

別跟熟人合夥

已經有統計表明,從弱聯系那裡獲得想法,乃至於與弱聯系合夥創業,有利於提高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社會學傢Martin Ruef問卷調查瞭766個在美國西部某個大學(其實是斯坦福大學,盡管論文裡並沒有明確說明)獲得MBA學位,然後又曾經至少嘗試過自己創業的“企業傢”,他想從中發現弱聯系和創新的關系[6]。Ruef統計瞭這些MBA們所創辦公司的人員構成和信息來源,並且使用各種辦法評估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瞭新產品或者新的銷售手段,是否打入國際市場,有多少專利等等。

是從哪來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創業的?Ruef發現,這個創業想法來自與傢人和朋友這些強聯系討論的,隻占38%。而來自與客戶和供貨商這類商業夥伴這些弱聯系討論的,則高達52%。另有人則是受媒體或專傢啟發。可見好想法來自弱聯系這個定律從創業之初就管用。

看來經常出去參加飯局的確比在傢呆著強。但是那些連飯局都不參加的創業者有可能更強。現在我們再考慮公司開起來以後的信息來源。如果你在創業過程中的信息網絡主要由弱聯系構成,你的創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強聯系的公司的1.36倍。而如果你幹脆不靠熟人,直接從媒體和不認識的專傢那裡獲得信息,你的創新能力則是強聯系公司的1.5倍。而從社交網絡來看,跟前面英國數據的結果一致,你的社交網絡越多樣化,你的創新能力就越強。那些擁有極度多樣化社交網絡的企業傢,他們既有強聯系也有弱聯系,還接受從未打過交道的人的意見,其創新能力是那些隻有單一社交網絡的人的三倍。

雖是如此,大部分創業團隊仍然由傢人和朋友構成。強聯系團隊和弱聯系團隊的數目對比差不多是五比三。所以我們看到中國人搞傢族企業,或者好友合夥創業,也隻能理解,就算是斯坦福MBA又能怎樣。而Ruef使用一個創新評估模型發現,弱聯系團隊的創新能力差不多是強聯系團隊的1.18倍。更進一步,如果這個團隊成員在此之前從來不認識,那麼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更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