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1:08
子軾選摘,內容來自《與藝術相伴》一書。作者:馬可·蓋特雷恩,世界圖書城出版公司。我也算是電影愛好者瞭,電影的起源怎麼能不知道些呢?
正文:
電影建立在一種名為視覺暫留的現象的基礎上。人腦保留視像的時間會比眼睛真正記錄它的時間略長一點。如果不是這樣,您對世界的視覺感知就會不斷被眨眼的動作打斷。但實際上,在雙眼閉上的那一剎那,大腦會“保存”視像。類似地,當靜止的圖像以最短的間隔從人眼前閃過時,大腦也會發揮保存圖像的作用。電影不是真的在動,而是一組以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的靜止畫面,這樣的速度使人覺得動作是連續的。
對活動圖像的興趣實際上在照相機產生之前就有瞭。早在1832年,一種用轉輪帶動一組互相略有不同的畫片旋轉,使畫中的形象看似在動的玩具就在歐洲獲得瞭專利。埃德沃德·邁佈裡奇後來把這一原理應用於自己的復合組照,他將它們放入一種被他稱為動物實驗鏡的轉輪中轉動。
但電影的商業應用有待於三個重要的進展。1888年,美國人喬治·伊斯門推出瞭能把圖像串連起來的賽璐珞膠卷。另一大步是由美國著名發明傢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邁出的。1894年,在愛迪生的實驗室裡,技師們拍出瞭一部電影,這顯然是第一部真正的電影。這部用賽璐珞膠卷拍攝的影片隻持續瞭數秒。它的“主角”是愛迪生的一個機械師,一個可以應要求打出可笑的噴嚏的人。片名是《弗雷德·奧特的噴嚏》(Fred Ott’s Sneeze)。
還有一個大問題沒有解決。對於怎樣把電影放給觀眾看,還沒有什麼令人滿意的辦法。這時迎接挑戰的是兩個法國人,這兄弟二人有一個應景的名字——盧米埃爾(Lumière,意思是“光”),他們於1895年成功地造出瞭一臺可以使用的電影放映機。在那傢巴黎咖啡館裡放映的影片是由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電影工業就是從那個時刻起跑並向前飛奔的。
從電影誕生之日起,對於這種新技術最擅長什麼這個問題就已沒有疑問:視覺藝術至少會講故事。間接涉及故事,或本身包含故事,或描繪故事的片斷為繪畫一向之所能。攝影也能做這些事。但在電影裡,故事可以在時間和運動中展開,跟生活中或戲臺上表現得一樣。
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那部短片講述瞭一個真實的火車進站的小故事。它是一部反映已發生之事的紀錄片。當然,我們所講的故事並非全都發生在當下或現實世界,至少不是在現實世界裡攝影傢能到達的那些地方。它們的背景可能是虛構的未來,或過去的歷史,或海底,或地心。早已熟知攝影能制造出什麼樣的錯覺的早期電影攝制者很快就著手探索這種新的媒介講述虛構故事的能力。早期的一個精彩的例子是法國電影攝制者喬治·梅裡愛(Georges Méliès)的《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9.20)。梅裡愛拍這部電影是在1902年,那個時候,太空旅行還是遙不可及的事。當時連飛機都還沒發明呢(萊特兄弟歷史性的飛行發生在第二年,即1903年)!作為最早的科幻電影之一,《月球旅行記》講述瞭一群科學傢去月球旅行的故事。他們是怎樣到達月球的呢?他們發明瞭一種酷似大炮的“太空槍”,它用一個巨型子彈模樣的密封艙把他們發射到太空中去。這些冒險傢不偏不倚正好著陸在月球的眼睛上(哎喲!),之後,他們跟地下月球生物們打瞭一仗。月球人獲勝,把入侵者囚禁起來。但科學傢們設法逃瞭出來並回到地球上,受到歡呼的群眾的迎接。
梅裡愛是在一個攝影棚裡用畫成的佈景拍出這部14分鐘的影片的,這種佈景跟戲劇演出中用的一模一樣。他還用簡單的延時攝影法制造出瞭復雜的特效。比方說,在月球上,其中一個科學傢擁有的一把打開的傘突然變成瞭一個巨大的蘑菇。梅裡愛先拍雨傘,然後停下攝影機,把傘換成蘑菇,再重新開機拍攝。當影片放映時,這種變形看起來就像變魔術一般。
梅裡愛拍電影用的都是真人演員。另一些早期電影攝制者很快發現,故事也可以由似乎自己會動的物品或圖畫來“表演”,這種魔術般的效果叫動畫,意思是“賦予生命”。動畫利用的是以下事實:電影攝影機能在運動進行時連續拍攝,也能一次隻拍一個畫面。比方說,如果您在桌上放一把勺子,對準它拍一個鏡頭,然後把勺子稍稍移動一下位置,又拍一個鏡頭,接著再次移動它,拍第三個鏡頭,那麼當影片放映時,勺子將會顯得像是自己在移動。像這樣把實物拍攝成動畫片叫真人電影動畫,早期的電影攝制者在這方面表現出瞭極高的創造力。1907年的一部法國影片裡面就有一個餐刀完全獨立地給早餐烤面包塗黃油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