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1:08
格裡菲斯後來聲稱,這些敘事手法很多是他本人發明的。直到最近,歷史學傢們都還把他的大話當真。如今,在大量的研究之後,我們知道瞭,搖鏡頭、特寫和鏡頭交切是在電影藝術的早期,由多位電影攝制者在多個地點開發出來的。但格裡菲斯以高超精湛的技巧、大膽新穎的手法,用它們創造出試金石式的作品,這些作品所表現的遠大的藝術抱負激勵著未來的電影攝制者。
最早的電影攝制者是企業傢。他們或者單幹,或者開辦小公司,很像早先攝影師們做過的那樣。但隨著拍電影的熱情蔓延到全世界,隨著相關的技術發展起來並變得更加專門化,隨著公眾對電影的興趣持續升溫,能以大得多的規模高效地制作影片的機構開始形成。這些機構叫做制片廠,由它們培育起來的電影制作體系叫大制片廠制度。制片廠興起於20世紀頭十年間。但不久,歐洲就陷入瞭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歷時四年的戰爭重創瞭它的電影業。因此,大制片廠制度是在美國的好萊塢達到影響力和實力的巔峰的。
好萊塢的大制片廠,如派拉蒙、華納兄弟和米高梅,集電影工業的所有環節於一身。制片廠不但拍電影,還發行和在它們專屬的院線裡放映電影。制片廠有出點子、寫劇本的編劇,簽訂瞭長期合同的演員和導演,以及龐大的專業人員隊伍,如攝像師、服裝和佈景設計師、佈景畫傢、照明專傢、化妝師和剪輯師。20世紀20年代末,當電影有瞭聲音的時候,制片廠又在員工中增添瞭音效工程師一職。作曲傢受雇編寫電影配樂,錄制配樂的管弦樂隊也被組建起來。宣傳部門不僅讓公眾瞭解即將上映什麼影片,還向他們提供關於影星生活的信息,因為在人們的想象中,影星過的是令人向往的生活,而這種生活至少部分是公開的。
這樣的話,拍電影就牽涉到數百人的工作的協調問題。在這種環境裡,掌管整個項目的人——制片人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權力越來越大。好萊塢大制片廠時代最有名的制片人之一是大衛·O. 塞爾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塞爾茲尼克在名氣如日中天之時辭去瞭在米高梅制片廠的職位,成為一名獨立制片人。正是在做獨立制片人期間,他拍攝瞭歷史上最著名的好萊塢電影之一——改編自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那部關於內戰的暢銷小說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塞爾茲尼克對這個項目的控制充滿瞭傳奇色彩。在劇本創作期間,他接連雇用和辭退瞭多名編劇。到瞭拍攝的時候,他還繼續親自撰寫和修改部分劇本。在主持瞭一場漫長而高調的演員選秀活動之後,他開始正式拍攝,卻在幾個星期後解雇瞭導演。總共有五位導演為這部影片工作過。
《亂世佳人》是用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采用的彩色技術拍攝的。塞爾茲尼克和他的制作團隊充分利用瞭色彩所開創的各種可能性。這裡展示的畫面是全片最令人難忘的瞬間之一。嬌生慣養的女主人公斯佳麗·奧哈拉(Scarlett O’Hara)在從亞特蘭大戰場上撤下的南部聯軍傷兵中間尋找著米德醫生(Dr. Meade)。攝影機先拍她的特寫,然後慢慢向後拉高(它被安裝在一臺工程起重機上),以便拍到更多的畫面。傷兵隊伍一眼望不到盡頭,而斯佳麗則被縮小成一個在他們中間狂奔的小小的紅色人形。我們通過她的經歷,跟她同時意識到瞭戰爭的殘暴。在這裡,電影獨有的潛在表現力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塞爾茲尼克對《亂世佳人》的支配力固然頗有分量,但與我們接下來將要研究的這位電影攝制者在創作上的參與度比起來,它就像是小巫見大巫瞭。1941年,雷電華電影公司發行瞭一部幾乎完全由一位26歲的“天才青年”單槍匹馬制造出來的影片。他出演主角、兼任制片和導演、合寫劇本、督導剪輯和佈景設計,據說還親手縫制瞭部分服裝。在當時的觀眾或影評人看來,這部影片並不成功。但今天,當電影人編制“十佳”電影攝制者和影片名單時,我們一定能找到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和他的代表作《公民凱恩》(Citizen Kane)的名字。
威爾斯所講的故事模糊地影射瞭報紙出版商威廉·倫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生平。電影中,赫斯特更名為查爾斯·福斯特·凱恩(Charles Foster Kane),由威爾斯飾演。一個原本普通的強人傳記故事被威爾斯變成瞭一個驚人的電影成就。《公民凱恩》在多個層面上具有革新意義。它的結構乍一看就是普通的倒敘:以凱恩之死為起點,回溯他從童年、青年直到老年的一生,最後又回到他的死亡。但故事真正講起來,遠比這要復雜。凱恩在影片中的生活被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用喧鬧的新聞片來表現,其餘四個部分則從四個與凱恩有關聯的人的視角依次道來。威爾斯先勾勒出急躁的成功青年凱恩的大致輪廓,然後逐漸深入凱恩的內心世界。在內心世界慢慢崩潰瓦解的過程中,凱恩進入瞭孤獨、痛苦的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