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起源

2016-08-13 16:41:08

從電影的角度看,該片呈現瞭五花八門的攝制技巧——一切都是為瞭突出凱恩的個性。其中有仰角鏡頭(凸顯凱恩的高大)、富於感染力的遠景鏡頭以及許多意在表現物理和情感距離的移動鏡頭。比方說,當凱恩與第一任妻子的關系日益冷淡時,銀幕上出現瞭夫婦二人坐在一張不斷加長的餐桌兩頭,彼此距離越來越遠的情景。為瞭表現他想要的氣氛、情感象征和人物形象,威爾斯對每個鏡頭都作瞭精心設計。《公民凱恩》不可能成為一部舞臺劇。它的效果太依賴電影技巧瞭。威爾斯比他之前所有的電影攝制者都更充分地證明瞭,隻要在使用時調動想象力,攝影機就會無所不能。

從電影誕生之日起,就有人聲稱,與攝影一樣,它也能作為一種藝術來實踐。20世紀20年代,“藝術電影”一詞開始被使用,它通常表示的是一種不遵從流行的敘事手法或不以取悅廣大觀眾為目的的獨立電影。這些電影常常在小型的專業劇場、電影協會甚至是美術館放映,而這些場所則組成瞭一個存在於商業性大影院之外的獨立網絡。但在電影這樣一種合作性的媒介之中,誰才是藝術傢?是演員、編劇,還是把它拼接起來的剪輯師?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藝術傢。但大多數觀眾一致認為,最令人滿意的電影是那些似乎由某一個人主導的影片。許多人覺得這個人就是導演。20世紀50年代,一群年輕的法國影評人特別有力地表述瞭這一觀念。他們說,導演是電影的作者。

作者(導演)拍的電影就像傳統藝術傢的繪畫或雕塑作品,具有一以貫之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是導演對電影盡可能多的環節施以控制的結果。通常,作者導演會積極參與電影情節的構思和劇本的編寫。他或她會指導拍攝,與攝像師一起設計、安排每一個鏡頭,然後在拼接成片之時與剪輯師密切合作。

那些支持“作者論”的年輕影評人自己就渴望成為電影攝制者,其著述描寫瞭他們喜歡和想要拍的電影類型。他們也確實把它們拍瞭出來,並在此過程中發動瞭一場活躍的名為“新浪潮”的運動。最早問世的新浪潮電影之一是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筋疲力盡》(Breathless,9.27)。《筋疲力盡》的情節相當簡單。一個英俊的小賊(米歇爾[Michel],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飾)偷瞭一輛車,向北朝巴黎駛去。途中,他開槍打死瞭一名命令超速的他在路邊停下的警察。在巴黎,他遇到瞭一個熟人:一個來自美國的漂亮的新聞系學生(帕特裡夏[Patricia],珍·茜寶[Jean Seberg]飾)。他們重續舊情,談天說地,上影院,偷汽車,還計劃逃往意大利。但帕特裡夏不想談戀愛,為瞭向自己證明她並沒有墜入情網,她報警告發瞭米歇爾。

但《筋疲力盡》的革命性不在於它的情節,而在於它的敘事方式。剪輯的節奏快而有力,賦予影片自然的青春活力(法語片名的一種更為準確的譯法是《斷瞭氣》)。跳接,即人物或背景突然改變,打破畫面平穩的連貫性的切換大量存在。攝影機有時搖晃不定,仿佛是被一個正在走路的人拿在手中。對白部分像匪盜片,部分像哲理,還夾雜著引自文學名著的話。最後,影片影射瞭著名的老電影,演員所飾演的角色既可說是由這些影片塑造出來的,也可說是由其他任何因素形成的。新浪潮運動讓電影擁有瞭自我意識,正如近一個世紀之前的繪畫那樣(見512頁對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討論)。

從那以後,早期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激勵瞭無數年輕的電影攝制者探索對自己所掌握工具的個人化的處理方式。那張長長的向“新浪潮”致敬的影片名單上最近又增加瞭一名成員:由臺灣電影導演蔡明亮執導的《你那邊幾點?》(What Time Is It There?,9.28)。背景設置在臺北和巴黎的《你那邊幾點?》是關於失去、孤獨和人與人的疏離的思考。影片一開始,一個老人去世瞭,留下妻子和十幾歲的兒子。他們都經受著喪親之痛,卻各傷各的心,彼此無法溝通。兒子以沿街賣表為生。他自己的手表能顯示兩個時間,一個是本地時間,一個是“異地”時間,不管那是什麼地方。他看到這塊表,就會想到永離人世、身處“來世”的父親。一個即將去巴黎的年輕女人說服他把表賣給瞭她,以便她在旅途中也能瞭解傢鄉的時間。她離開後,他開始癡迷於把全城所有的鐘表都調到巴黎時間。他還獨自一人在自己房裡反復看同一部影片來消磨時間。電影愛好者馬上就能認出那是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觭ois Truffaut)的《四百擊》(The 400 Blows)。《四百擊》是新浪潮早期最有名的影片之一,它講述瞭一個煩惱的巴黎少年的故事。在創作中,特呂弗吸收瞭他本人艱苦的童年經歷。